盐业的辛劳:第一部分 - 盐……是苦的!

August 24, 2011 09:21

为了获得咸盐,盐农们历尽艰辛,饱尝苦难。然而,世世代代,盐的命运却一直悲惨。盐价过低,盐农在价格风暴的循环中苦苦挣扎。

演文-演州盐村原名“万潘”,以鱼露制作闻名全乡。当时,村里的田地里长满了莎草和芦苇,沼泽遍布,蛇、蜈蚣和鹳鸟都栖息于此。每个村庄都像一座孤岛,四周环绕着河流和溪流。每逢汛期,整个村庄都会被洪水淹没,许多房屋被冲走。然而,自从国家出资修建了一条堤坝,将村庄和村庄围起来,成为抵御风暴和潮水的屏障后,演文乡党委和政府找到了一条帮助人们摆脱贫困的途径。那就是在国家的支持下,动员全民的力量,开垦和恢复沼泽地,将它们变成了如今的万南盐田和万台盐田。

制盐一直被认为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盐工的生活却岌岌可危。

农历七月,天气阴晴不定,在演文演州广袤的盐田里,我们依然能看到盐工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年近八旬的范伟老人,皮肤被风吹日晒得黝黑,浑身汗湿,散发着一股咸腥味,一边往盐田里撒沙子,一边感叹:今年雨水晴空万里,我们盐工真是苦不堪言。你看,这两位老人辛苦劳作了一整天,下午就下雨,把盐罐都“挂”起来了。


制盐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只适合男人和年轻人。然而,在田文,这份辛苦的劳动仍然落在了妇女、儿童和老人的肩上。因为爱在制盐业辛勤劳作的儿女,魏先生和贤太太尽管年事已高,身体虚弱,却依然努力制盐。在田文,仍然有许多“七十岁高龄,老去天涯”、“近在咫尺,远在天涯”的老人,仍然坚持到盐田里帮助孙辈们。


在万南盐田的酷暑下,衣衫沾满盐渍的黎氏花女士汗流浃背地说:“今天不下雨,只要收几百公斤盐,明天就有饭吃了!” 黎氏花女士说:盐业的辛苦,不为人知。烈日炎炎,人们休息,我就扛着工具去盐田,辛苦劳作到天黑才回来。奠文盐场的制盐方式至今仍是传统的。涨潮时,海水是手工的。在炎热的夏日午后,盐工们必须在公鸡打鸣前赶到盐田,气温高达35-40摄氏度,老挝的风也刮得滚滚而来,盐工们仍然要去盐田里干活。午后,整个盐田里欢声笑语,熙熙攘攘,到处都是推着独轮车把盐运回仓库。


夕阳西下,盐场的另一边,潘氏好女士瘦弱苍白的身影,踉踉跄跄地推着沙子。她擦了擦脸上的汗,轻声说道:“等把盐收进仓库,我就趁机准备推沙子,兄弟,等月亮升起来再回来。”几年来,好女士一直病痛缠身,身体瘦弱,体重只有32公斤,但她仍然推着数吨沙子,几乎是她体重的3倍。

为了投资盐池,据郝女士介绍,由于盐池距离海岸超过2公里,盐农每到田金乡都要去买一车牛车的沙子,沙子的价格是10万越南盾/1立方米。从盐季开始,他们就需要花费近300万越南盾来整治盐池,但算上每天的辛苦劳动成本,人们能赚到8万到10万越南盾。但每年从事盐业的时间只有4-5个月,在没有工作的剩余空闲月份里,人们就必须接受雇佣,雇人挖盐池、搬砖搬瓦。


傍晚时分,乌云密布,我还能看见盐工们摇摇晃晃地推着手推车,在凡南盐田里“躲雨”——躲避“盐害”的午后雨水。


范长-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