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ynh Doi村文学比赛

DNUM_CBZABZCABD 19:14

琼吕县琼多村自古以来就是闻名遐迩的文人雅士之地。人们常吟诵“北河——寒天;还田——琼多”这首诗。琼村村民每年都会举办民间节日,但在热闹的氛围中,这里的文艺比赛也别具特色。

(冯宪光)琼吕县琼多村自古以来就是闻名遐迩的文人雅士之地。人们常吟诵“北河——寒天;还田——琼多”这首诗。琼村村民每年都会举办民间节日,但在热闹的氛围中,这里的文艺比赛也别具特色。

琼多自戊戌年(1378 年)起成为一个行政单位,名为 Tho Doi Trang,直到 1528 年才被称为琼多村。这一地区有铁匠铺、木工、粉丝制作,尤其是丝绸编织,最初源自河东。

琼台村科举人众多。自1449年以来,21个科举家族共有557人次考中进士,其中学士539人,学士203人,侍读6人,博士10人。其中,胡诗阳考中三等功,官至步军大夫兼东宫大学士;胡俪棣考中二等功,官至刑部尚书;胡诗同考中三等功,官至刑部尚书;女诗人胡春香代表了越南侬诗的巅峰。在讲述学习和科举传统时,人们说这片土地是一块宝地:“东有桂灵,西有祥山,南有木灵,北有白牙山”。这就是琼村周围群山的形状。琼多族人在建村之初,曾建庙祭祀孔子;圣地建在一片圣地上,是读书求学、应试的胜地。琼村还修建了一条从宝后通往村里的蜿蜒道路,为成功人士回乡祭拜祖先的队伍增添了庄严和威严。

在艰苦的条件下,琼村村民,尤其是义安省的全体人民,都必须找到自己的方向,找到自己的职业。教师是一份“进为官,退为师”的职业。这里的人可以缺衣少食,但不能缺知识。贫困家庭也会攒钱供孩子读书。无论多么艰难,妻子和母亲仍然努力工作,送孩子上学。因此,学习成了每个家庭的竞争性运动,在村里掀起了一股热潮,成为琼村独特的传统。除了自然地理的精神价值外,村里的鼓励学习的政策也成为琼村人学习的强大动力。村盟书上写到:“景兴二十九年(1768年)正月初七日,德光郡守胡丕琼与本村立约,议道:本村为文教村,读书人众多,自古家家皆有读书之习,确是才学之士,无可厚非。今后每年立春时节左右,择一良辰吉日,明日晨击三鼓,令儒生、读书人、学子,携帐棚床榻,至本村公所授课。”

琼堤村寨是一座雄伟的村寨,建于很久以前。平年(1756年),村寨突然遭遇火灾,不得不重建。1860年,村里再次对其进行了修缮。当时顺化朝廷官员范廷铎耗资400钱建造了这座村寨。村寨的高度比首都的太和宫还要高。火灾发生后,朝廷下令将其降低5英寸。村寨内的雕塑精美绝伦,龙凤飞舞。

每年正月十六日,村里都会举行村试,缺考者将被罚款六文钱。琼多村的“村试”日虽然没有隆重的祭神仪式,但村里会插上五行旗,并在官员和考生进入村前,用一盘槟榔和酒来祭拜神灵。许多村民前来观看自家孩子炫耀书法。考试前三天,考生必须前往Cau Duong先生家报名。考试时,他们必须带上一盘十枚槟榔。清晨,村里组织考试,村里的​​读书人和老学子开会,选举评委。鼓声响起,读书人带着席子、笔和纸来到村里,入座,呈上卷子。评委兼监考官负责在试卷上盖章,并交还给考生。九鼓齐鸣后,考生们打开试卷。试卷是祭祀的文字,有时是一本书,有时是一篇关于村里事情的文章。考试进行到一半,考生还要盖上太阳中心的“印章”。正午时分,长鼓齐鸣,考生交卷。主考官在定忠点批阅。符合条件的考生将被准予加入文会。奖品除了纸笔外,优等生无需缴费,等等生只需缴费三分之一,等等生则需按照文会的会费缴纳。这种文艺竞赛不仅是为了招募文会成员,也是为了鼓励学习,表彰有文化的人。

明命七年(1826年)五月十八日,村里又议:凡科举得者,荣归时,村里要备好仪仗迎接。至于乡试和四科进士,回村时,村里要迎回家以表敬意。博士去世时,由官员穿上白袍,戴上帽子,行礼。每年春节,村里都要来祭拜。琼多村早在1600年就成立了顾问会,积极参与村里的活动,在订立契约、补充规章制度,特别是在鼓励学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春季文学大赛是古琼村的文化瑰宝,值得世世代代保存和珍惜。


潘春青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