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山区农村党支部建设力量
(Baonghean)-在各级党委的努力下,目前,山区、高原县已基本消除了无党员村、无党支部村,但如何继续加强村、村党支部内部建设,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2004年底,昆强乡会莫村党支部正式成立,彻底解决了没有党支部的“空白村”。当时,该村除了两名党员外,还要增加一名党员,由公社副主席兼任书记,负责管理和巩固基层组织。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会麦村党支部在协调组织、村长、村干部、村干部等工作,加强群众动员,与少数民族家庭共同发展生产和畜牧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过程中,会麦村党支部注重培养优秀群众,发展了一批新党员。截至2008年中,会麦村党支部共有党员7名。
与此同时,公社党委将党员撤到公社办事处党支部,将所有领导工作移交给以6名同志为核心的基层村党支部。然而,由于劳动力变动频繁,村里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一些党员缺乏建设性精神,党支部的领导作用被淡化。各项活动,贯彻上级决议、建立党支部决议、督促工会……几乎没有开展,或者即使开展,也只是敷衍了事。
面对这种情况,2012年中旬,谅溪党委继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任命原谅溪公社党委检查委员会委员、党员河廷照为村党支部书记。经过短暂的时间,“加强党支部书记”河廷照逐步稳定了党组织,与党支部同志们一起,加强了对形势的监督,推动组织有序有效运转,促进了力量的协调,防止了社会弊病的发生,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稳定了村民的生活……
现实中,高地许多村级党支部始终处于精英群众资源匮乏的状态。年轻人长大成人后离开家庭和村庄,留下的那些人不符合培训和入党标准,还有一些人对争取入党并不“热心”。这种现实不仅存在于完成任务的薄弱党支部和党的基层,也存在于廉洁、强大的党支部。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祥阳县舍良乡库饶1村的党支部,该村多年来一直被评为廉洁坚强村,但却连续6年没有发展任何新党员。“这个现实让我们很困惑。一年多来,党支部协调有关部门,培训并选派了3名年轻同志学习党的课程。但据我们初步了解,其中2名正在联系外地应聘……”
杜氏廖同志(右二)——Xa Luong(Tuong Duong)Cua Rao 2村党支部书记与村民交谈。
党支部书记杜氏柳同志如是说。2009年,在北里乡会北村,党支部成立了,有2名本村党员和1名美里边防站(北里站)党员。目前,党支部有4名党员,边防站党员已调往其他村。然而,最令人担忧的是党支部的下一代。现在村里,很多年轻人辍学,整天在田里干活,到溪里去谋生,没有争取入党的意识……
为帮助山区边境地区党支部成立后稳定发展,同时有利于增强各党支部内部活力,近年来,边防军党委多次轮换边防哨所干部、党员到基层党支部临时参加党的活动。
据报道,已有77名同志担任了各村、村组党支部书记。仅在启山县,就有11名干部被任命为边境公社副书记,其中一名同志被委任为北里公社党支部书记。此外,该地区的边境哨所也增加了党员参加各村、村组党支部活动的人数。然而,如何增强党支部内部力量,提高基层党员的责任感和智慧,才是确保党支部长期发挥作用的根本所在。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以解释为:首先,由于群众(包括党员)生活仍然过于困难,对家人的温饱问题过于担忧,党员的角色和任务没有明确界定,甚至出现党员下地干活“忘了”参加党支部活动的现象。其次,一些优秀骨干在培养成熟后,被调往外地工作,导致党支部力量匮乏。再次,青年是党支部的核心接班人队伍,但青年学成后,这支力量分散在各地,难以培育党发展的源头。最后,由于许多农村的特点,人口分散,分散在两三座山头上,党支部日常活动缺乏规律性,党支部的群众动员工作也因此没有得到很好的推进。
然而,需要澄清的现实是,党支部并没有对群众产生“吸引力”,甚至担心再次出现党支部的“空白副本”。奇山县委书记魏海清同志肯定地说:“虽然我们担心,但我们不能让‘空白副本’再次出现。”
尽管困难重重,但在边防部队和地方部队的帮助下,该区正在逐步加强群众动员工作,发现和培养群众,确保每个村庄都有可靠的接班人。也许在高地和边境地区考虑培养和招募精英群众时,文化水平的标准仍然低于其他地区,但这些都是村庄内部因素……”。
2006年10月31日中央政治局关于实施《党章》的第23-QD/TU号条例也对入党人员的文化程度作出了规定。该条例规定:“入党人员一般应当具有初中或同等以上学历”。特别指出:“居住在山区、边远地区、社会经济条件特别困难地区,无法保证满足上述规定条件的,入党人员一般应当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 (第一条)
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