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山市场

September 29, 2014 07:07

(Baonghean)- 杜良县大山乡以其全国最大的水牛和奶牛批发市场而闻名。每逢集市,成千上万头水牛和奶牛从四面八方运来,热闹非凡,打破了这个偏远村庄的宁静氛围……

去水牛市场

从34号省道出发,途经宜禄县宜芳乡和宜桥乡,去往吴大山市场的路人人皆知。这条路狭窄蜿蜒,人迹罕至。路两旁是金合欢树、桉树、碧绿的花生田和玉米地。大顺山脉矗立在南侧,如同一道护城河,守护着这些小村庄。

据大山公社副主席阮树海介绍:“如果没有U市场,就不会有太多人知道​​大山公社。” U市场位于公社中心十字路口的正中央,交通十分便利。从这里可以沿着坤-楚-戴路前往县城,也可以经过宜禄县宜桥镇,沿着34号省道前往荣市,也可以绕道安城前往7A国道。U市场已经搬迁到多个地方,初期市场商品种类齐全,服务于居民。水牛和奶牛的买卖就在这些市场上进行。由于地势开阔,畜牧业发展强劲,水牛和奶牛的买卖需求日益增长。不仅公社居民,周边地区的居民也乐于前往U市场,只要有需要,他们就会来这里。好消息传遍各地,商贩们也越来越多地从四面八方赶来。1967年,大山水牛和奶牛市场应运而生,正式投入运营。该市场每月开市6次,分别在1日、6日、11日、16日、21日和26日,届时将有数千头水牛和奶牛出售。

Trâu, bò khắp vùng miền tập kết về chợ Ú Đại Sơn (Đô Lương).
来自各个地区的水牛和奶牛聚集在 U Dai Son 市场(Do Luong)。

不知从何时起,《谁去禹大山赶集/买牛开大田》这首歌已家喻户晓。清晨五点,各条马路上,一群群牵着牛羊的人涌入赶集,嘴里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牛羊在主人的催促下快步走,牛犊欢快地跟在后面……远道而来的商人,为了准时赶集,不得不提前一天把牛羊牵到集市。挂着外省牌照的卡车也载满了牛羊,鸣着喇叭寻找方向。阮文伯先生急忙催促着牛羊,神情激动:“这集市几天才开一次,不去可惜。农民本钱不多,能带几头牛去集市卖。”对许多农民来说,去赶集也是一种习惯……看看水牛和奶牛。他们把这视为一种乐趣。此外,水牛和奶牛市场也为许多人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前来咨询市场价格、学习买卖经验、选择品种。匆匆忙忙的人群中偶遇、握手、讨价还价、比价……与这个村庄固有的宁静截然相反。

水牛面相

古人云:“水牛为家业之本”。对农民来说,水牛品种的选择至关重要,它可以预示主人的吉凶。每个赶集的农民都熟知这样一句话:“丧头、卷毛、下巴下垂,三者家门不开。”在U市耕耘了大半辈子的老农顺先生分享了他的经验:“最忌讳的是‘笑面牛’,也就是晚上用手电筒照水牛脸,它会露出牙齿。其次是‘三眼牛’,也就是俗称的‘三眼牛’,额头中间凸起,像第三只眼睛一样。此外,‘白日牛’或‘多卡牛’……也是挑选时要避开的品种。” 最受欢迎的水牛和奶牛品种是:“坚韧的熊嘴、菠萝叶耳朵、笼底”,这些品种杂食性,易于饲养。如果有人误购淘气的水牛或奶牛,就要对其进行‘整容’,以欺骗公众,否则就只能低价卖给商贩。”

购买肉牛很简单,不像挑选种牛那么复杂。然而,如果你想从事牛的买卖,首先要有清晰准确的眼光。所有的讨价还价和定价过程都基于目测,无需称重或测量。买卖双方都知道如何准确估计动物的重量。拥有多年从业经验的阮文秀先生是当地一位经验丰富的贸易商,他表示:“选择商品的标准是那些毛大、皮硬、皮糙的,因为它们肉多但骨头小。通常,农民饲养的‘淘气’的种牛对贸易商来说是一个赚钱的机会。”

对于商贩来说,交易亏损是常态。对于始终视牛为“生意本钱”的农民来说,购买“淘气”的牛是大忌。因此,他们购买种牛时,通常会询问几十个人,包括村里的亲戚和长辈。集市结束后,他们会在家里准备一顿温馨的晚餐,感谢大家,迎接新的种牛,并希望不久的将来能有好运。

澳大利亚市场商人

他们被称为商人,其实是做生意的农民。最初,由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他们利用家附近的牛市,专注于饲养牛只出售。随着买卖和估价经验的积累,他们借钱进行小规模买卖。渐渐地,他们走遍了祥阳、奇山等山区,甚至到老挝​​去收购牛只出售。

资金较少的农民则选择“坐地做生意”。他们买一些略显瘦弱的水牛和奶牛,养肥几周后拿到市场上卖,每家能赚四六十万越南盾。和大山乡的许多农民一样,老农民黎文权也不得不放弃大农场的梦想,转而从事水牛和奶牛的买卖。他记不清自己从事这个行业多久了,但他知道家里以前也从事水牛养殖和买卖,现在就只剩下这个行业了。他还带着大儿子,大儿子对放牛比学习更感兴趣,他的妻子有空也会去市场上雇人放牛。就这样,全家都靠着水牛市场维持生计。每个月,他们要轮流值班6次,养活4张嘴,一干就是30天。不只是他家,整个村子和公社都是这样。他们说是做买卖,其实是养肥水牛和母牛出售。丈夫或长子出去寻找瘦弱或生病的水牛带回来,妻子和孩子们则留在家里放牧和育肥。每隔几周,这些牛就会在专业人员的照料下被带到市场上。一旦村里有货要卖,全家就一起去。在等待货物卖出去的同时,孩子们利用这份“额外工作”,为商贩们租牛。许多靠近市场的家庭利用土地建造了“棚屋”(临时牛棚),供牛在等待装上卡车时休息。当商贩们买够了货,他们就得以每头1.5万到2万越南盾的价格租用这些“棚屋”。得益于牛市,这里的许多家庭得以建造高楼大厦、购买昂贵的设备,经济生活更加繁荣。在公社中心区,商店鳞次栉比,大山农村的面貌正在发生改变。大山公社副主席阮树海说:“牛市为增加公社居民的收入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淡季。目前,公社1800多户家庭中约有60%的家庭通过牛市获得收入。牛市每年为公社预算贡献9000多万越南盾的税收,为解决地方困难创造了更多资金……”。

中午市场收市,路边小吃店里熙熙攘攘,传来商贩们交易成功后的欢声笑语。一路上,农民们兴高采烈地把新选好的牲畜带回家,引来不少人的赞叹和指指点点……

阮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