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地记者需要三样东西:心、力、专业”

November 5, 2015 17:50

报刊面临着来自市场的压力,以及维持自身生存的压力,因此,报刊撰写自身所需内容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它必须撰写读者所需内容。为此,我们不得不依靠常驻记者团队。但报刊的吸引力,或者更确切地说,吸引读者阅读报纸的目标,似乎被误解、被故意误解或滥用了……

副部长张明俊:首先,报刊规划项目的目标是使报刊的发展跟上现代报刊的发展潮流,而报刊的发展,就需要重新安排,避免职能和任务的重叠,避免报刊活动中的资源浪费,使报刊能够更好地实现其目标。

2
副部长张明俊。

第二,谁也别误会,大家都知道,聪明的编辑知道该报道什么新闻,写什么文章才能吸引读者,他们必须聪明,因为这是报纸的生存之本,员工的收入、工资、生活都靠主编一人扛。

但在那种智慧里,当然会有尚未智慧的智慧,所以人们为了吸引读者而肆意刊登新闻,或匆忙报道热点新闻、报道虚假新闻,甚至违反法律,或试图用突出的事件来吸引读者……这都是新闻策略的一部分……

我认为现代新闻业也需要策略。新闻的竞争不是按天计算的,而是按小时甚至按分钟计算的。谁先报道新闻,报道“热门”新闻,谁就能赢得读者,也就意味着赢得收入……

问题就在这里,新闻界的责任就是要懂得调控能力,懂得引导舆论,懂得平衡其信息,并且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准确定义“吸引力”这两个字。

是的,新闻报道确实需要有趣,但什么才算有趣呢?

副部长张明俊:首先,最吸引人的是新闻,新鲜、热门,而且是即时新闻。这一点非常重要。

读者需要更新信息,媒体也需要回应。如果你懒惰迟缓地向读者提供信息,人们就不会再读你的文章了。吸引力也是报道之道。对于同一事件,优秀的记者知道如何从不同角度看待它。如果你只是贪婪地寻找那些引人注目、辛酸、抢劫、谋杀、强奸的细节来描述、去讲述,你或许能够轻易吸引一定数量的读者,但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在那些看似耸人听闻、标题党式的新闻之后,读者需要更深刻、更人性化的视角,一个评估、一个预测、一个总结,来震慑、去教育等等。

吸引力不仅要快,还要深。我发现大多数媒体只是报道新闻、采访、报道事件,然后让读者在社交网络上讨论、闲聊和评论,既不深入探讨问题本身,也不批评他们提出的问题(如果他们觉得有分歧的话)。在公众批评和媒体批评之间,对同一问题进行批评,媒体批评当然需要更深入、更好,这就是媒体在事件发生时引导舆论的作用……

问题在于,你必须客观、诚实、透明、清晰地看待事物,这样读者才会追随你、支持你。新闻业的吸引力也在于信息的真实性。对新闻业而言,真相只有一个,只有真相。如果你报道的信息是故意歪曲的、带有偏见的、不诚实的、欺诈的、诽谤性的、戏剧性的或夸张的……那将非常有害。乍一看,它可能看起来很有吸引力,但正是这种黑暗的吸引力会让读者失去信心,也会导致反思的对象被冤枉和捏造。然而,新闻界也必须考虑到,并非所有真相都能在报纸上曝光。

新闻事业的魅力还在于如何将纸面上党的路线方针、国家的政策法律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人物和具体行动,并由此成为一面镜子,反映出这项政策的好坏,以及它对生活的影响是好是坏。因此,新闻事业也必须具备通过专业活动为党和国家提供政策咨询的功能……而这正是我们做得少或做得不够的……

-编辑部的记者根据能力被分配到各个行业和领域,但常驻记者必须了解所有领域。但常驻记者似乎既缺乏新闻技能,又缺乏一般的专业知识……

副部长张明俊:我去过很多地方,每到一处都会遇到报社的记者,他们大多是当地人,通讯社派他们去当记者,或者在当地设立代表处,这很正常,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常驻记者。他们在那里,在家乡,周围都是朋友、亲戚……甚至机关、企业的领导、地方领导也都是朋友、熟人,这是非常有利的因素,但也隐藏着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因为报社不仅要反映好的,还要调查、揭露坏的,表扬可以,批评就是冒犯……要知道,做一个真正的记者是很辛苦的,压力很大,需要你非常勇敢、非常投入,我跟大家分享过很多这样的事情。

-那么,如果他们想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驻地记者,他们需要具备哪些特殊素质呢?

副部长张明俊: 对。你是家乡的驻地记者,你必须热爱那片土地和人民。这份爱非常重要。唯有从爱出发,才能有力地揭露邪恶,有力地守护真相,守护美好,绝对如此。当你在那个地方、那片土地上担任驻地记者时,爱能帮助你克服一切障碍、一切压力,让你的思路清晰,视角清晰,文笔流畅。作为一名驻地记者,你必须非常客观,欣赏当地的事物和人民的贡献,欣赏好的方面,发现不好的、负面的事物,而不是一味地钻研和搜寻所有不好的东西,以成为“热点”新闻,甚至更糟的是,当你发现不好的事情时,你就用花招来赚钱……

很多地方都向驻地记者抱怨,为什么他们地方做了那么多好事,付出了那么多努力,你们却写得那么少,只报道不法行为和不好的事情。我绝对不赞同你们这种只夸不夸的作风,该夸的当然夸,但对不好的、坏的、错的、违法的事情绝不姑息。问题在于你们拿笔的心态。

所以正如我所说,你们虽然强烈地抨击那些不好的事情,但你们的心是纯洁的,你们热爱这片土地和那里的人民,所以你们必须以记者应有的态度站出来,发出警告,揭露那些不好的事情,不容忍,不妥协,不尊重,这很好。不幸的是,你们中的一些人正如当地人所抱怨的那样,每次上街都只关注不好的事情,这是不对的,甚至走得太远,做错事,甚至密集地散布负面信息,而不反映好的方面;即使你们进行了反思,也是肤浅和懒惰的;这种新闻报道方式真的需要停止。

-如果要简洁的说一下驻地记者的素质或者说条件呢?

副部长张明俊已故记者友寿曾说过:“要成为一名记者,你必须有心、有远见、有才华。” 在我看来,基于此,驻地记者只需要三样东西:心、远见和专业。

正如我上面所说,记者的本心在于记者的职业道德。如果你从事记者工作,是出于对社会进步文明的关注,对你所在地方的日新月异的成长关怀,我相信你会懂得报道好消息,懂得有力地反映不好的事情,让当地人民敬佩你,甚至感谢你。

这就是驻地记者的社会地位。这一点非常重要。记者就是记者,没有头衔,但如果他写作成熟,文笔深刻,发现问题迅速,性格坚强,心态健康,他仍然可以创造地位、地位,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当地民众会因此尊重他,这种尊重对他的新闻工作大有裨益。但驻地记者的地位不仅仅是他个人树立的,他所在的报纸的地位也至关重要。一份品牌效应强的报纸,对驻地记者来说,其地位必然会很高。说实话,很多时候,当地人说起报纸名字,甚至都不知道是哪家,很陌生,那么,驻地记者的工作地位又怎么能算得上足够强呢?

其次,很多报纸(主要是电子报)的常驻记者过于年轻,不成熟,生活阅历和社会理解有限,很难接近,很难共事,尤其是在触及重大问题、敏感事件时,很难介入。更何况很多年轻记者的新闻态度,要么太“厚颜无耻”,要么太软弱,要么太肤浅,这不仅影响他们个人、文章,也影响报纸的声誉。这些初入行的年轻记者大多没有或尚未获得记者证,只有编辑部甚至代表处的介绍信,因此介入敏感问题就更加困难。

但要克服这一点,打造驻地记者的岗位并非易事,需要长期坚持,需要新闻编辑室迈出坚实、稳健、专业的步伐,需要记者自身具备极高的成熟度和奋斗精神。最后,是职业素养。驻地记者必须精通自己的专业,在这个职业中,除了写作之外,他们还必须精通其他领域,善于综合、敏捷、敏锐,否则,在反思新闻、评论、调查时,他们会非常困惑或冲动……

1
记者在工作。图片来源:互联网。

-从驻地记者的三个素质:心、态度、专业来看,报纸在选拔驻地记者时,好像很不容易,还是很容易?

副部长张明俊没错。招工难导致松懈。我还在想,为什么当记者这么容易?我遇到过一些孩子,聊过一些,我简直不敢相信他们是记者。有些孩子会老实地吹嘘:“叔叔,我当记者主要就是接广告,签合同给单位介绍消息,我没有工资,就算有工资也不够油钱,得自己养活自己……那我就死了。”为什么这么多孩子给这家报社介绍驻报记者,他们人高马大,却日夜不停地靠广告给编辑部赚钱?这可是个大问题。正是这支“广告”驻报记者队伍,把事情搞得这么复杂,甚至损害了许多报纸的声誉。你光是跑来跑去要广告,怎么能当记者呢?你还怎么写稿子呢?

还有的驻报记者,在一家报社被处分,就直接调到另一家报社,就像工厂招工一样。怎么才能保证“记者”两个字是合格的?有些很小的地方,有三四十家报纸,几十个驻报记者。那么多,每个月只有几篇类似的文章……这说明什么?

要知道,人家可以办报纸,人家有权办,但是有些报社的驻地记者队,专门负责拉广告,好像不太合适……更何况有些报社的代表处,还专门用了非常庞大的合作者队伍来收广告,更有甚者,为了方便这些合作者,公然开介绍信当……记者……当地兄弟开玩笑说,一出事,比如说有些工人罢工,记者比罢工的人还多,看照片,人山人海……或许我们应该考虑培训一下驻地记者的新闻技能,因为他们大多没学过新闻专业,新闻技能差,当了记者,后果可就大了。

-而且还得赶紧安排,甚至吊销一些电子报纸的执照……

副部长张明俊:我们正在为此努力。

非常感谢副部长!

据 Infonet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