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地记者需要三样东西:心、力、专业”
报刊面临着来自市场的压力,以及自给自足的压力,因此,报刊撰写自身所需内容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它必须撰写读者所需内容。为此,我们不得不依靠常驻记者团队。但报刊的吸引力,或者更确切地说,吸引读者阅读报纸的目标,似乎被误解、被故意误解或滥用了……
副部长张明俊:首先,报刊规划项目的目标是使报刊的发展跟上现代报刊的发展潮流,而报刊的发展,就需要重新安排,避免职能和任务的重叠,避免报刊活动中的资源浪费,使报刊能够更好地实现其目标。
![]() |
副部长张明俊。 |
第二,没有人会误解,大家都知道一切,聪明的编辑知道该报道什么新闻,写什么文章来吸引读者,他们必须聪明,因为那是报纸的生存之本,员工的收入、薪水、生活都依赖于编辑。
但在那种智慧里,当然会有尚未智慧的智慧,于是人们为了吸引读者而肆意刊登新闻,或仓促报道热点新闻、报道虚假新闻,甚至触犯法律,或试图用突出事件吸引读者……这都是新闻策略的一部分……
我认为现代新闻业也需要策略,新闻的竞争不是按天而是按小时,甚至按分钟,谁先报道新闻,“热门”新闻,谁就赢得了读者,也就赢得了收入……
问题就在这里,新闻界的责任就是要懂得调控能力,懂得引导舆论,懂得平衡其信息,并且要准确地把握“吸引力”这两个字,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是的,新闻报道确实需要吸引人,但什么才算吸引人呢?
副部长张明俊: 吸引力首先必须是新消息,热点消息,新鲜消息,即时消息。这一点非常重要。
读者需要及时了解信息,媒体也需要做出回应。如果你懒惰且迟缓地向读者提供信息,人们就不会再读你的文章了。吸引力也是报道之道。对于同一事件,优秀的记者知道如何从不同角度看待它。如果你只贪婪地寻找引人注目、辛酸的细节,比如抢劫、谋杀、强奸来描述、讲述,你或许能轻易吸引一定数量的读者,但大多数读者在读完那些看似耸人听闻、标题党的新闻后,需要更深刻、更人性化的视角,需要评估、预测、总结,以便起到震慑、教育等作用。
吸引力不仅要快,更要深。很多时候,我看到媒体只是报道新闻、采访、报道事件,然后让读者在社交网络上讨论、闲聊和评论,却不深入探讨问题本身,即使读者觉得有异议,也不会批评他们所报道的问题。在公众批评和媒体批评之间,对同一问题进行批评,媒体批评当然需要更深入、更好,这就是媒体在事件发生时引导舆论的作用……
问题在于,你必须客观、诚实、透明、纯粹地看待事物,这样读者才会追随你、支持你。新闻业的吸引力也在于信息的真实性。对于新闻业来说,真相只有一个,唯一的真相。如果你报道的信息是故意歪曲的、带有偏见的、不诚实的、欺诈的、诽谤性的、戏剧性的、夸张的……那将非常有害。乍一看,这似乎很有吸引力,但正是这种黑暗的吸引力让读者失去信心,也让反思的对象被冤枉和捏造。然而,新闻界也必须考虑到,并非所有真相都能在报纸上曝光。
新闻事业的魅力也在于如何将纸面上党的路线方针、国家的政策法律转化为现实的新闻、人物和生活中的具体行动,并由此成为一面镜子,反映出这项政策的好坏,以及它对生活的影响是好是坏。因此,新闻事业也必须具备通过专业活动为党和国家提供政策咨询的功能……而这正是我们做得少或做得不够的……
-编辑部的记者根据能力被分配到不同的行业和领域进行报道,但作为常驻记者,你必须了解所有领域。但常驻记者似乎既缺乏报道技巧,又缺乏专业知识……
副部长张明俊:我去过很多地方,每到一处都会遇到报社的记者,他们大多是当地人,通讯社派他们去当记者或者设立代表处,这很合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常驻记者。他们在那里,在自己的家乡,周围都是朋友、亲戚……甚至机关、企业的领导、地方领导也是朋友、亲戚,这是非常有利的因素,但也隐藏着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因为报社不仅要反映好的,还要调查和揭露坏的,赞扬是可以的,批评是冒犯……要知道,做一个真正的记者非常困难,压力很大,需要你非常勇敢和奉献,我经常和大家分享这一点。
-那么,如果他们想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记者,他们需要具备哪些特殊素质呢?
副部长张明俊: 对。你是家乡的驻地记者,你必须热爱那片土地和人民。这份爱非常重要,唯有从爱出发,才能有力地揭露邪恶,坚决捍卫真相,捍卫善,绝对如此。当你在那个地方、那片土地上担任驻地记者时,爱能帮助你克服一切障碍、一切压力,让你的头脑清晰,视角清晰,文笔流畅。作为一名驻地记者,你必须非常客观,欣赏当地人民的贡献,欣赏好的方面,发现不好的、负面的事物,而不是一味地钻研和搜寻所有坏消息、“热点”新闻,甚至更糟的是,当你发现不好的事情时,你就用花招来赚钱……
很多地方都向驻地记者抱怨,为什么他们地方做了那么多好事,付出了那么多努力,你们却写得那么少,只报道不法行为和不好的事情。我绝对不赞同你们只赞扬不赞扬的做法,值得赞扬的当然赞扬,但绝对不容忍任何不好的、破坏性的、错误的、违反规范的行为。问题在于你们拿笔的心态。
所以正如我所说,你们虽然强烈地抨击那些不好的事情,但你们的心地纯洁,你们热爱这片土地和那里的人民,所以你们必须以记者应有的心态站出来,发出警告或揭露那些不好的事情,不容忍,不妥协,不偏袒,这很好。不幸的是,你们中的一些人正如当地人所抱怨的那样,每当你们走上街头,你们只关注那些不好的事情,这是不对的,甚至走得太远,做了错事,甚至散布了大量负面信息,却没有反映正面的事情;或者,即使你们进行了反思,也是肤浅和懒惰的;这种新闻报道方式真的需要停止。
-如果要简洁的说,驻地记者的素质或者简单的条件是什么?
副部长张明俊已故记者友寿曾说过:“要成为一名记者,你必须有心、有远见和才华。” 在我看来,基于此,驻地记者只需要三样东西:心、远见和专业。
正如我上面所说,记者之心,在于记者的职业道德。如果你从事记者工作,是因为关心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因为你所居住的地方正在日益发展壮大,那么我相信你一定懂得如何报道好消息,懂得如何有力地反映不好的事情,让这个地方感到尊重和敬佩,甚至感谢你。
这就是驻地记者的社会地位。这非常重要。记者就是记者,没有头衔,但如果他是一位成熟的作家,文笔深刻,能够迅速发现问题,性格坚强,心态健康,他仍然可以树立地位、树立名声,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当地人会因此尊重他,这种尊重对他的新闻工作大有裨益。但驻地记者的地位不仅仅是他个人树立的,更重要的是他所在报纸的地位。一家拥有强大品牌的报纸,对驻地记者来说,其地位必然很高。说实话,有时当地人说起报纸的名字,甚至都不知道是哪家,很陌生,那么驻地记者的工作地位又怎么能算得上足够高呢?
其次,很多报纸(主要是网络报纸)的常驻记者过于年轻,不成熟,生活阅历和社会理解有限,很难接近,很难共事,尤其是在处理重大事件、重大事件时,很难介入。更何况很多年轻记者的新闻态度,要么太“不要脸”,要么太软弱,要么太肤浅,这不仅影响他们个人、文章,也影响报纸的声誉。这些初入行的年轻记者大多没有或尚未获得记者证,只有编辑部甚至代表处的介绍信,因此介入敏感问题就更加困难了。
但要克服这一点,打造驻地记者的岗位并非易事,需要长期坚持,需要在新闻编辑室迈出坚实、稳健、专业的步伐,需要记者自身高度的成熟和努力。最后,是职业。驻地记者必须精通自己的专业,在这个职业中,除了写作之外,他们还必须精通其他领域,擅长综合、敏捷、敏锐,否则,他们在思考新闻、评论、调查时就会非常困惑或冲动……
![]() |
记者在工作。图片来源:互联网。 |
-从驻场记者的三个素质:心、态度、专业来看,报纸在选拔驻场记者时,好像很不容易,还是很容易?
副部长张明俊没错。招人难,导致人心涣散。我还在想,为什么当记者这么容易?我遇到过一些孩子,聊过一些,我都不敢相信他们是记者。有些孩子还老老实实吹嘘:“叔叔,我当记者主要就是为了接广告,签合同给单位介绍消息,不拿工资,就算拿工资也不够油钱,得自己养活自己……然后就没命了。”为什么这么多孩子给这家报社介绍驻报记者,他们人高马大,却日夜不停地靠广告给编辑部赚钱?这真是个大问题。就是这群“广告”驻报记者把事情搞得这么复杂,甚至损害了很多报纸的声誉。光是跑来跑去要广告,还怎么当记者?怎么写稿子?
还有的驻报记者,在一家报社被处分,就直接调到另一家报社,就像工厂招工一样。怎么才能保证“记者”两个字是合格的?有些很小的地方,有三四十家报纸的几十个驻报记者。那么多,每个月只有几篇类似的文章……这是什么意思?
要知道,人家可以办报纸,人家有权办,但有些报社的驻地记者专门负责拉广告,好像不太合适……更何况有些报社还雇佣了一大批合作者来收广告。更有甚者,为了方便这些合作者,还公开开介绍信当……记者……当地人开玩笑说,一出什么事,比如工人罢工,记者就比罢工的人还多,看照片,人山人海……或许我们应该考虑培训一下驻地记者的新闻技能,因为他们大多没学过新闻专业,新闻技能差,当了记者,后果可就大了。
-而且还得赶紧安排,甚至吊销一些电子报纸的执照……
副部长张明俊:我们正在为此努力。
非常感谢副部长!
据Infonet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