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中故居的“睡眠探访”
(Baonghean.vn)——听说公寓楼即将拆除,我们这些河内“光中子弟”相约坐下来,重温往事。“过夜”是最常被谈论的话题,几乎每个男孩都至少经历过一次。
1976年4月,光中公寓楼的首批住户搬进了新家。我们花了两三年时间才互相认识,但我们这些光中家的孩子渐渐成了朋友。上学时,人们叫我们“公寓楼”,这让我们感到自豪。
当时,光忠被认为是模范城区,因为在“光忠街道”(当时的名称)里,有公园、幼儿园、食品店……后来甚至还有小学和中学。当时,荣市全市只有一座位于滨水桥附近的燃煤发电厂。有煤的时候,城里有电;没煤的时候,全城就点着油灯。夏天,老挝的风把沙子吹得满街都是,人们的脸因为日晒和饥饿而干燥憔悴。七八十年代,为了防止火灾,全市禁止午餐做饭。
![]() |
光中公寓楼一角。摄影:洪阮。 |
光忠家的多层住宅,从楼梯脚到楼下,都被黄沙包围。阳光整天照在墙上,整栋楼都像个碉堡。如果能通电,家家户户都会拿出一把来自迪恩公司的蝉扇,或者一把前苏联的扇子来驱暑。通常一周只有两三个晚上有电,有时甚至要到半夜,所以蒲扇是母亲和祖母们必不可少的器具。家家户户常常在走廊里铺上席子,比赛扇到通宵。爸爸妈妈扇得胳膊累了,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我们长大一点,大概十岁左右,为了让妈妈少受点累,就互相邀请去“过夜”……
通常,广播里“深夜故事朗读”节目结束后,屋顶升腾的热气渐渐消退,我们才慢慢地爬上屋顶。女孩们似乎习惯待在一个单独的区域,通常与世隔绝。月夜里,我们坐在屋顶上,望着城市,想着,什么时候我们才能长大成人?
![]() |
B6号房屋里九重葛架的朴素之美。摄影:Truong Manh Ha。 |
我们在露台上互相讲着各种各样的故事,等到第一阵海风吹来,便各自沉沉地睡去。有些日子,我的朋友孙和义雅兴奋得整晚都在唱歌,姑娘们围坐在一起,张着嘴,仿佛要把每个字都咽下去似的。跟着哥哥,我们回家/跟着彼此,我们回家/跟着彼此,我们回家/重游有堤坝的乡村……
长大一点后,我们有时会计划“跨洲”宿宿,与其他学院的同龄人交往。通常,拥有最漂亮女孩的学院会有更多的“客人”。我还记得B4学院有Hang“Ca”,B3学院有Lam“Mua”……她们曾经是光忠学院的花朵。邻院的男孩们经常去那里,在美女面前炫耀自己的才华。
我们这些当年的“光中儿女”,如今都四十多岁了。每次春节期间回城,我们都会围坐在一起,热情地谈论着当年住在排屋里的女孩们,回忆着在排屋里度过的美好童年时光……
潘浩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