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制片厂股份化,并不是为了电影的发展。
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进程的加快,像越南电影制片厂(VFS)这样的“艺术制作”公司也不例外。
当越南电影公司做出股份制改革的决定时,曾经服务于越南电影公司的艺术家们,以及整整一代忠实于越南电影的电视观众,都充满了遗憾和怀旧。但每个人都明白,为了走向全面运作的市场经济,逐步从国有企业中抽取预算“牛奶”是必要的。
甚至公司的官员和员工都希望VFS能够实现股份化,以便公司在经历一段失败之后能够拥有新的发展动力。
但从去年至今,围绕VFS事件的争议并非源于股权化政策本身,而是其实施方式。VFS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特殊案例,因为我们看到股权化过程中存在许多可以克服的负面影响。
![]() |
9月16日上午,越南故事片制片厂的艺术家们与部分媒体见面,讨论了该制片厂被维瓦索水运公司收购近三个月后的状况。图片来源:VnExpress |
股份制通常有三个主要目标:首先,在削减开支以实现优先目标的背景下,将国有资本从非必需企业剥离。其次,在预算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国有企业股份制可以为国家带来一定收入。第三,同样重要的是“打破”体制障碍,使国有企业自身有机会充分参与市场经济,实现发展。
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股份化的首要条件是透明度,从招募投资者、定价到发行股票,都是如此。遗憾的是,我们在VFS的案例中并没有看到这一点。
该电影制片厂被匆忙出售给水上运输公司(Vivaso),没有完全披露,而且价格低得可疑。这首先可能对预算造成损害,因为国有资产的售价低于其实际价值。
对于股份制企业来说,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事关企业生存,因为这将决定公司的发展方向。两个月的过渡期过后,VFS的员工和员工们感到失望是有理由的。
新东家似乎对VFS手中的“黄金地段”更感兴趣,而不是拍电影。工人们的生活更加糟糕,而VFS的遗产却被丢弃得一文不值。一位VFS导演苦涩地表示,维瓦索把拍电影当成是在铲沙子。
讽刺的是,Vivaso也是一家正在股份化进程中的国有企业,丑闻频出。去年6月,政府监察局成立了一个监察组,以澄清与该企业相关的指控。在这种情况下,VFS难逃困境。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股份制改革并非一刀切,国有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管理者在“出售”之前需要慎重考虑所有因素。
这就是为什么尽管有强有力的指令,我国的股份制改革进程仍未能如期推进。即使是像Mobifone、Habeco、Sabeco这样的“金鹅”,其股份制改革申请也搁置了近十年,至今仍未实施。
这种谨慎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这是为了保证国家利益、有计划的股份制企业利益、干部职工利益、人民群众利益,因为国有企业归根结底是全民所有制的企业。
此外,艺术与媒体、新闻业一样,是一种独特的产品。尽管它按照市场原则运作,但它也蕴含着许多“公共产品”的价值——对公众产生巨大影响,并受到众多人的喜爱。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公司必须受到国家的优先重视,但在设计其股份化进程时需要更加谨慎。
“谨慎”和“如果”是与 VFS 故事相关的两个关键词。
如果 VFS 的招标公告更加公开、更加广泛,并给予投资者更多时间考虑,或许会有不止一家河流运输公司参与竞标。
如果电影协会——代表艺术家利益的组织——更加积极主动,并且知道如何更好地动员公众,那么 VFS 或许可以成为一家股份制公司,主要资本由在这里工作的人或欣赏公司历史的观众贡献。
但愿政府能找到一个折衷的解决方案,既能确保预算不必为VFS花钱,又能让这家企业以服务大众为宗旨运营。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即使是欧洲第一大媒体公司BBC,其主要收入来源也来自国家监管(家庭以税收形式向BBC缴纳的费用、预算的直接支持……)。
VFS 当然与 BBC 完全不同,但如果你仔细考虑一下,就会发现存在对双方都有利的解决方案。
电影如同艺术,充满生命力。VFS 不能仅仅依靠怀旧和历史价值而存在。公司必须不断革新,满足新一代读者的口味,并考虑成本和利润的商业问题,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将 VFS 排除在其他私人工作室的竞争之外也是公平的。上世纪 90 年代初,苏联或前捷克斯洛伐克的许多国有工作室就曾遭遇过这样的故事。
然而,股份化并非万能药。缺乏透明度、清晰的发展战略以及决策者的严谨性,股份化可能沦为胃痛患者的“人参”。VFS 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警示了这一点。
据VNN报道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