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五个少数民族之一的生活
(Baonghean) - 敖都族又称岱帽族。根据民间的理解,敖都族在泰语中的意思是“非常可怜”、“非常可怜”;而岱帽族的意思是“饥饿、衣衫褴褛的人”。
没有人记得这个族群何时被命名,但我们只知道,如果说几百年前,艰苦贫困的生活是奥杜族的标志性特征,那么至今,一切都没有改变。奥杜族依然十分贫困,面临着丧失文化认同的风险。
![]() |
乌都族学生上学路上。图片来源:Phuoc Anh |
新家乡的生活
吴都族是越南人口最少的五个民族之一,目前主要聚居在祥阳县。11年前,要到吴都族聚居地必须乘燕尾船,渡过南农河,经过几十处湍急的瀑布。2006年,响应班韦水电站移民安置计划的征召,金多、金进、友姜、友阳4个乡8个村的308名吴都族人来到峨美乡万蒙村建立新生活。现在,万蒙吴都族人口为100户,418人。通往吴都族新家园的道路十分便捷,60多公里的柏油路从县中心一直延伸到村脚。
万蒙村村长莫氏添女士带领我们参观了村子,并向我们讲述了村里的故事。谈到新家,乌都村的村民们兴奋不已。村子紧邻公路,交通和贸易十分便利。正因如此,乌都村的孩子们比以前更加努力地学习,全村现在有26名学龄前儿童、41名小学学生、约25名初中至高中学生和12名大学生。“十几年前,路途遥远,家里又穷,孩子们总是徘徊在辍学的边缘,谁敢想象如今的成果呢?”添女士笑着说道。
然而,新地方也带来了许多困难。几十栋用水泥、钢筋、红瓦、亮黄色粉刷的安置房都锁着,大多数人只能在旁边搭起茅草屋居住。“住在水泥房子里很不习惯,很热,而且人们习惯在屋里做饭,所以很闷,呼吸困难。”蒂姆女士说道。女村长把我们带到了罗戴静家——村里刚刚脱贫的几户人家之一。虽然他们没有搭茅草屋,但家里没有人上楼居住,而是用稻草和竹子在屋脚下搭了四面墙的房子,然后聚集在那里。
Tinh先生家有6口人,包括4个学龄儿童和孙辈。Tinh先生已年过60,妻子失明多年,需要他人照顾。全家每年靠几块玉米地和木薯地维持生计,2016年的收入仅略高于贫困线。“虽然脱贫了,但还是像个贫困户,生活依然很拮据。家里有4个学龄儿童,买东西很费心,很多事情要操心。今年,我担心再次陷入贫困。”——Lo Dai Tinh先生说。
饥饿是乌杜村许多家庭共同面临的问题。几年前,班韦水电站对安置后居民的稻米援助结束了,但这片土地上的稻米种植却没有获得显著的收成。“比如,播种一吨种子有时收成不到一公担稻米。这片土地不能种植水稻,只能种植玉米和木薯。但在这个安置村,土地有限,所以如果你想种植更多,就必须种植。”——村长Mac Thi Tim解释道。Nga My公社主席Vi Van Dau先生给出了更具体的数字:目前,万蒙村的贫困率为80%,人均年收入约为200万至300万越南盾,一年的饥饿时间长达六个月!
整个村子只有2个人会说埃杜语。
在乌都族聚居的地方,找到一位了解乌都族历史文化的老人并不容易。生活极其艰难,乌都族人的预期寿命低于当地其他民族。随着老人的离世,乌都族的语言逐渐消失,如今全村只有两位会说乌都语的人。“但我只懂三四成,要说乌都语,还得加上泰语和越南语。” 罗清平先生(生于1948年)说道。他是两位会说乌都语的人之一。
此外,如今奥都族的风俗习惯已不多见。奥都族每年一二月左右会举行雷鸣庆典仪式“cham phtrong”;春节供品中必不可少的典型菜肴是帕包和香茅酒。万蒙村的村民表示,他们没有自己的乐器,没有民歌民舞;至于服饰,由于很久没有人制作,他们也只依稀记得当时的样式。如今,奥都族的交流和日常生活习惯与泰国人和越南人相似。
“现在村里没人会说奥都语了,长大后就去很远的地方上学打工。奥都族只有一个姓氏“罗”,而且家族成员之间不允许通婚,所以村里的儿媳和女婿都是泰国人或克木人。所以,风俗习惯没能保留下来。”村长Mac Thi Tim说道。就连Tim村长也是泰国人,20多年前就和奥都族人结婚了。她家里没人会说奥都语,她只找到了祖父母留下的一套衣服,作为传家宝珍藏着,提醒子孙后代。
![]() |
身着传统“乌都”服饰的万蒙村党支部书记。图片来源:Canh Nam |
恢复和使用乌都语是村里许多老人的愿望。据悉,多年前,省民族委员会曾与祥阳县人民委员会协调,为乌都族人开办两门语言班,但由于资金困难和教师选拔困难,未能定期持续开展。最近,省人民委员会于2017年8月22日批准了“2016年至2025年扶持乂安省乌都族社会经济发展项目”,初步估算资金为1200亿越南盾。
省民族委员会民族政策处处长陈日方先生表示,该项目目前正在等待资金。目前最困难的是保护奥都族的语言,并计划邀请老挝奥都族人来教书。虽然尚未具体实施,但这一信息最初也为数百名奥都族人燃起了希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找到改善社会经济生活和保护文化认同的解决方案。
福映-景南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