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部解释为何只选了6部必修文学作品
在新的通识教育计划中,只需强制选择6部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文学作品……
对于新普教大纲中文学课程草案,公众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学习6部必修作品,为什么要选择这6部作品,而不是多学或少学?
副教授、《文学》主编杜玉通博士对此问题做出了正式回应。
光伏:请告诉我主意经过教育和培训部选择 6 部作品纳入通识教育文学课程新的?
在新的普通教育计划中,教育培训部只选定了6部必修文学作品。 |
杜玉通副教授:必读作品的遴选基于一定的标准。新文学课程草案概述了选读文本的一般标准和要求,具体如下:
按照课程目标和要求,直接服务于素质和能力的发展;适合各班级/层次学生的经验、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和兴趣;帮助学生对阅读文学产生兴趣;在内容和艺术上具有特殊价值,特别是在语言上具有水准和创造力;反映爱国主义、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意识、人性、同情、宽容等思想、文学和民族文化的成就以及人类的普世价值。
除上述标准外,六部必选作品(《南国山河》、《和平年代》、《传侨》、《文义诗》、《芹苴传》、《宣德立》)还必须满足其他一些要求,包括在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和人文价值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重要性;在民族精神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和意义;具有持久价值并对几代人产生影响。
这些作品也是“文史哲不分”文学流派的典型代表,承载着许多独特的民族文学史价值;其思想至今仍影响深远,激励着年轻人。这可以说是高中本科生必读作品之一。
《战胜吴宣言》、《告士兵们书》、《独立宣言》……都是无可替代的作品。
杜玉通副教授 |
学生们还学习了数百部其他作品。
光伏:也有人认为,该项目有6部必读作品,似乎缺乏现代文学,缺乏当代气息,缺乏涉及世俗和个人问题的写作风格。您如何解释这一点?
杜玉通副教授:如果该项目仅涵盖这6部作品,那就令人担忧了。但学生们不仅学习这6部作品,还可以接触、阅读、分析和评估数百部其他作品。
有了超过4500个小时,教科书和文学教师必须引入更多的文本,比这6部作品多出许多倍,因此,根据现代文学的类型,满足阅读理解要求的作品并不缺乏,包括受个人生活和时事启发的文学作品、1986年以后越南文学中才存在的主题和灵感。
该项目的标准充分阐明了满足根据现代文学体裁(短篇小说、长篇小说、诗歌、戏剧、回忆录等)形成阅读风格和阅读方法的要求,并将其作为组织教学、学习、测试和评估的基础。没有人阻止教科书作者和教师教授受个人生活和世界事件启发的现代作品。
但也要肯定,爱国主义灵感和人道主义灵感值得弘扬,爱国主义和抗击敌人也是人性、人道主义、人文精神的表现。
正如阮廌所言,“讨伐军先忧除暴”。这恰恰是我国的历史现实和文学成就。
光伏:如果真像你说的有几百部作品,文学专业真的能按照设定的目标减少工作量吗?
杜玉通副教授:这6部必读作品分布在从初中结束到高中结束大约7年的时间里,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数百部国家文学各大流派的代表作品,因此负担不算太重。
我们必须克服“中世纪作品难,现代作品易”的观念。作品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具体作品以及课程要求,尤其是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师懂得如何传授的难懂文本和作品,仍然比教师不懂如何教授的简单作品更具吸引力和效果。因此,如何让学生热爱文学,尤其是中世纪作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学教师,而不是这些作品是否难懂或毫无价值。
光伏: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