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人当成“官吏和父母”
如果当权者懂得做人、说话和善,百姓的烦恼就会少很多,这才叫文明礼貌。
当今的官员、公务员是人民赋予权力、为人民办事的人,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和责任,要对人民表现出礼貌、得体的沟通和行为。
傲慢行为文化
几年前,一位居民说,她必须去区委员会办理文件认证,这引起了舆论的震惊。提交申请后,她等了很久,然后去问官员为什么花了这么长时间。然而,官员头也不抬,只说了一个字:“等”。
去年,舆论对公务员作风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当时一名公安局长踢了一名市民的鱼篮;昆嵩县自然资源与环境部的一名官员掏出枪威胁要射杀一名市民;会安市的一名城市治安官员殴打了一名市民,因为他……弄脏了他的鞋子……
近日,多农省嘉义市自然资源与环境厅领导在与民众沟通时使用“你”和“我”等代词,再次引发舆论热议。一位身兼高级官员、党支部书记、地方重要厅级机关负责人等职的高官,竟然在与民众沟通时使用粗鲁的言辞,这怎能不令人愤慨。
![]() |
多农省嘉义市自然资源与环境厅的D.TH女士正在与民众进行工作会议。图片来自视频片段 |
有人认为,这位干部脾气暴躁,面对群众的不合理要求缺乏自制力,缺乏应有的冷静。而且,他可能在压抑自己对所接触的人的不满情绪,导致其态度和行为不符合规范,与干部、党员的岗位和资格不符。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很容易同情那些在不愉快处境下表现出不成熟、不成熟态度和行为的人。然而,这种同情仅限于普通民众。至于官员和党员,尤其是那些拥有职位、权力、资历和实践经验的人,却在不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使用“脏话”,导致他人受到伤害,就非常应该受到谴责。
据了解,土地、资源环境等领域一直是不少地方的“热点”,干部职工的工作压力往往很大,土地管理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出现任何漏洞,都可能引发基层“热点”。
这就要求参与解决群众土地问题的工作人员,不仅要知识渊博、法制扎实,更要有同理心、感同身受的精神,体谅群众的切身感受;同时,要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到通情达理、感同身受。即使群众有错,也要沉着冷静,向群众解释清楚问题的本质,而不是“找错人”!
“橘子和妈妈”的想法
事实上,发生在嘉义镇的故事并非孤立现象。舆论已多次指出,一些干部党员在与群众打交道、为群众解决问题时,仍然带有权威、专制、傲慢的作风。归根结底,这些表现都有一个深刻的根源:一些干部党员仍然让父权制观念主宰着他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
说到家长制、家长思想,人们想到的就是封建时代那些高帽长袍、充满“威严”的“官员”,他们虽然在官场上“吃着王的俸禄,享受着国家的俸禄”,却依然趾高气扬地四处走动,以“父母官”即人民的父母自居,强迫人民服从他们所说的一切!
从年轻的革命政府诞生之日起,胡志明主席就告诫说,具有家长式思维的干部党员总是“以为在机关里就是神了”,“仗着自己在各个部门的职位,就嚣张跋扈,为所欲为”,由此“瞧不起人民,说话浮夸,处处以‘革命官员’的姿态出现。殊不知这种傲慢态度会失去人民的信任,损害政府的威信”。
针对公共机关中的家长制行为,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阮富仲曾指出:“一些拥有职位和权力的人,保持官僚主义和家长制作风,在地方或单位当“小国王”,并且“对群众抱有蔑视态度,不听取工人的意见,压迫群众”。
我们的党的领导人使用诸如“不守规矩”、“革命官僚”、“压迫群众”等强硬词汇并非偶然。这似乎是对那些仍然任由过去封建官僚统治残余的傲慢专制作风和行为在自己内部占据主导地位的干部和党员发出的严厉警告。这与当今干部和党员的进步思想、包容态度和民主作风完全格格不入,背道而驰。
对待人的文化行为标准
“一声问候胜过一场盛宴”;“言语无价”;“聪明的鸟儿自由地鸣叫/聪明的人轻声细语”……我们来回顾一下先辈们多年来的一些总结,希望提醒一点,在任何时代,沟通和行为文化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事,而是说话的方式,待人接物、组织和工作的方式,只要有一颗纯净的心,有学习的精神,有对他人的尊重,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因此,总理近日批准的“公共服务文化”项目四项内容之一,对干部、公务员和公职人员的沟通和行为规范提出了要求,其核心内容是,每个“国人”在接触和处理群众工作时,要做到“四个问”:“您好、对不起、谢谢、请允许”和“四个始终”:“始终微笑、始终温柔、始终倾听、始终帮助”。
有人说,要求官员、公务员、公职人员履行“四项要求”和“四项始终”,会降低“公务员”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我认为,这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增加民众对履行和执行公务人员的好感和信任。
因为,今天的干部和公务员是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办事,就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和责任。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必然以服务和保障人民的最高利益为目标,因此,“国家官员”在言行举止上,当然必须有礼貌得体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