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人当成“官和父母”
如果当权者懂得做人、说话和蔼,老百姓的烦恼就会少很多,这才叫文明礼貌。
当今的官员、公务员是受人民赋予权力、为人民办事的人,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和责任,要对人民表现出礼貌、得体的沟通和行为。
傲慢行为文化
几年前,一位居民表示,她需要去区委会办理公证,这引起了舆论的震惊。提交申请后,她等了好一会儿,才去问工作人员为什么这么久才办好。然而,工作人员头也不抬,只说了一个字:“等”。
去年,舆论纷纷对公务员作风进行讨论,例如,一名公安局长踢了一名市民的鱼篮;昆嵩县自然资源与环境厅的一名官员掏出枪威胁要射杀一名市民;会安市一名城市治安官员殴打一名市民,因为……他弄脏了他的鞋子……
近日,多农省嘉义市自然资源与环境厅一位领导在与民众沟通时使用“你”和“我”等代词,再次引发舆论热议。一位身兼高级官员、党支部书记、地方重要厅级机关负责人等职的高官,竟然在与民众沟通时使用粗鲁的言辞,这怎能不令人愤慨。
![]() |
多农省嘉义镇自然资源与环境部D.TH女士正在与当地民众进行工作会议。图片来自视频片段 |
有人认为,这位干部脾气急躁,面对群众的不合理要求缺乏自制力,缺乏应有的冷静。也可能是他在压抑自己对所接触的人的不满情绪,导致其态度和行为不符合标准,与干部、党员的岗位和资格不相符。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很容易同情那些在不愉快处境下表现出不成熟、不成熟态度和行为的人。然而,这种同情仅限于普通民众。至于官员和党员,尤其是那些拥有职位、权力、资历和实践经验的人,却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使用“脏话”,导致他人受到伤害,是非常应受谴责的。
据了解,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等领域一直是不少地方的“热点”。这些领域的干部职工往往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土地管理中的任何失误或漏洞,都可能引发基层“热点”。
这就要求参与解决群众土地问题的工作人员,不仅要知识渊博、法制扎实,更要有同理心、感同身受、体谅群众的切身感受;同时,要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到通情达理、感同身受。即使群众有错,也要保持冷静沉着,向群众解释清楚问题的本质,而不是“找错人”!
“父母官”的想法
事实上,嘉义镇发生的故事并非个例。舆论界多次指出,一些干部党员在与群众打交道、为群众解决问题时,仍然抱有专制、独断、傲慢的态度。归根结底,这些表现的根源在于,一些干部党员的思想、态度和行为中仍然充斥着父权制。
说到宗法风气、家长制,人们想到的就是封建时代那些高帽长袍、充满“威严”的“官员”,他们虽然在官场上“吃着王俸禄,享受着国家俸禄”,却依然趾高气扬地四处走动,自认为是“官父母”,也就是人民的父母,说什么都要人民听从!
从年轻的革命政府诞生之日起,胡志明主席就警告说,具有家长式思维的党员干部总是“以为在机关里就是神了”,“仗着自己在各个部门的职位,骄横跋扈,为所欲为”,并且由此“瞧不起人民,说话浮夸,处处以“革命官员”的姿态出现。殊不知,这种傲慢态度会失去人民的信任,损害政府的威信”。
针对公共机关中的家长制行为,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阮富仲曾指出:“一些拥有职位和权力的人,保持家长制、官僚主义作风,在地方或单位当领导,就像是那里的‘小国王’,对群众抱有蔑视态度,不听取工人的意见,压迫群众。”
我们党的领导人使用诸如“不守规矩”、“革命官僚”、“压迫群众”等强硬词汇并非偶然。这似乎是对那些仍然允许过去封建官僚统治残余的傲慢专制行为盛行的干部和党员发出的严厉警告。这与当今干部和党员的进步思想、包容态度和民主作风完全格格不入。
对待人的文化行为标准
“一声问候胜过一顿盛宴”;“言语无价”;“聪明的鸟儿自由地鸣叫/聪明的人说话轻声细语”……我们来回顾一下先辈们多年来的一些总结,希望提醒一点,在任何时代,沟通和行为文化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事,而是说话的方式,待人接物、组织和工作的方式,只要有一颗纯净的心,有学习的精神,有对他人的尊重,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因此,总理近日批准的“公共服务文化”项目四项内容之一,对干部、公务员和公职人员的沟通和行为规范提出了要求,核心内容是,每个“国人”在与民众接触和办理工作时,需要做到“四个要求”:“您好、对不起、谢谢、允许”和“四个始终”:“始终微笑、始终温柔、始终倾听、始终帮助”。
有人说,要求官员、公务员和公职人员做到“四要”和“四常”,会降低“公务员”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我认为,这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增加民众对履行和执行公务人员的好感和信任。
因为,今天的官员和公务员是受人民赋予权力为人民办事的人,他们有义务和责任为人民服务。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必然以服务和保障人民的最高利益为目标,因此,“国家官员”在交往和行为举止上当然必须有礼貌得体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