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乂安最新小说中的武元甲将军形象

November 14, 2019 10:58

(Baonghean)——继阮攸、阮功筹和黄氏岽三部历史小说大获成功后,教师兼作家阮世光又开始创作一部关于武元甲将军的小说。经过四年的辛勤创作,《通往升龙之路》终于正式与全国读者见面——这本厚达近600页的巨著。

Tác giả Nguyễn Thế Quang trao đổi cùng đồng nghiệp, độc giả về cuốn tiểu thuyết
作家阮世光(左二)与同事和读者讨论小说《升龙之路》。摄影:福映

从作品标题就可以看出,阮世光的题材不仅仅限于描写著名将领武元甲,还扩大了范围,反映了国家重要的历史时期,以及许多其他著名人物。

读完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选择的时空是20世纪初,正值金王运动的旗帜摇摇欲坠,一代又一代的旧学人、新知识分子和民族奋起反抗,以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重建国家。因此,它所反映的时期,对国家来说,可以说比以往的起义更加激烈、复杂和悲惨。

读者在这里会遇到来自各个时代、各个阶层的众多人物,他们共同塑造了公众似乎“熟悉”的、并不遥远的时代的历史面貌:潘佩珠、潘周桢、黄叔康、阮爱国、胡志明、陈仲金、阮祥心、黄春汉、保大……

在如此复杂的历史中,将如此多的伟大人物融​​入作品,对作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如此复杂的历史中,书籍和报纸都曾对此进行过报道。读者如何才能在“邂逅”一个熟悉的名字时,依然像在面对一个全新而神秘的美丽宝藏时一样,感到感动、惊讶,甚至不安呢?

Tiểu thuyết
小说《通往升龙之路》。 图片:NVCC

作者阮世光以曾创作过《阮攸》、《通罗银红》等历史小说的小说家心态,通过激烈的冲突、痛苦的成功与失败、宝贵的教训,深入挖掘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使人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生动逼真。

在《升龙之路》中,作者大胆地再现了那些“可能真实存在”的事物——那些历史中“模糊的时刻”,或是官方历史无法记录的私人焦虑时刻。例如,描写武元甲与国家重要知识分子、政要以及他已故年轻妻子阮氏光泰的“灵魂”会面的篇章,或是学者陈仲金、作家阮祥心等“复杂”人物在时代变迁前焦虑的时刻……

正因如此,《升龙之路》的反映范围才得以扩大,创造出了吸引读者的艺术世界——这是只有小说家才能做到的。

Tác giả Nguyễn Thế Quang. Ảnh: Phước Anh
作者阮世光。照片:福英

我想引用作者的“拓展”,这也是基于真实细节的“虚构”。那是武元甲在1946年初胡伯伯的指导下前往南方各省工作期间,与顺化领导人、学者和知识分子会面的情景;武元甲回忆起1927年春卯月清晨与潘佩珠会面的情景。通过小说家的笔,今天的读者可以“重温”近一个世纪前的氛围,与不仅来自顺化的著名知识分子在一起。

会见期间,武元甲听潘先生朗读了一首祝青年新年快乐的诗。“乂语口音浓重,却如铜钟般清脆:“天空是新的,人更要改变/睁开眼睛看清新的机遇/与故国并肩……”。可以说,在武甲学生心中点燃爱国热情的是一位来自乂安的爱国者——潘佩珠,革命家阮爱国曾说,他是一位“英雄、天使、为独立而牺牲的英雄”。

同样,在1946年春南下出差期间,作者用一章的篇幅描述了武元甲进入中南地区激烈前线后,在返回河内途中在荣市停留的情景。我用“回归”这个词,是因为在荣市,作者通过武元甲的“回忆录”一页页地讲述了武元甲青年时期与老师邓太梅和胡氏书生一家度过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时光,他多次与阮氏光泰亲密交谈,仿佛在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初,武元甲在其老师邓太梅的推荐下前往荣市。胡丕玄先生允许他与女婿邓太梅同住,尽管乂安的儒生们非常正直,但二人都得到了顾先生的悉心照料。21岁时,他考中进士,与潘佩珠同班,并与邓太梅的父亲邓元勤先生一起致力于救国事业。他被囚禁,出狱后,从事教学、行医和哲学研究。1933年,他出版了《仁与力》一书。这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既继承了儒家思想,又表达了他自己的新思想。

因此,武元甲在荣市期间感叹道:“我又遇到了一位大师……”。因此,武元甲不仅因为生活所需,在荣市的岁月里,他与古玄、邓泰梅等博学之士相处,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同样在荣市,武元甲和光泰之间萌发的爱情之花,如同幼苗遇上肥沃的土壤,最终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通过作者在顺化和荣市重现武元甲青年时代的篇章,读者将进一步了解武元甲的性格和才华是如何形成的。换句话说,武元甲是一位拥有特殊才能的人,能够汲取民族和世界的精髓。

“……1933年7月的一个夏夜,他在这里给泰伊朗诵了路易·阿拉贡的诗歌《青春的七月》:……七月的颜色是法兰西的颜色/康乃馨盛开的月份/人们记录的月份/在巴士底监狱的上空……”。

……武元甲的声音清澈,时而念着法语原文,语气饱含深情。泰听着,眼里仿佛燃起一团火焰,仿佛要将每一串温暖的声音都吞噬。他的心跳加速,泰也感觉自己醉了。两人都感觉自己醉了……”

1946年初,武元甲回到荣市,回忆起往事,感动不已……武元甲与光泰的婚礼也在这里举行。武元甲听从玄先生的建议,与邓太梅老师一起从荣市前往河内,继续在升龙学校学习和教学,并继续参加革命活动……

武元甲就是这样一天天长大的,从小听母亲讲述祖父在芹王运动中抗击法国人的故事,听祖父教导他要想成名,必须“武艺”和“文艺”并重;尤其是与胡伯伯以及许多著名革命家和知识分子一起生活和工作的岁月,作者在书中用了大篇幅来重现这些经历。也可以说,正是这条“道路”培养了这位在奠边府大捷中立下第一功的将军,让他能够在1954年10月10日,在绚丽的旗帜和鲜花中回到升龙——河内……

从艺术层面来看,上述节选虽然是作者根据想象创作的,但仍然以现实主义的笔触进行叙述。因此,可以说,《升龙之路》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写作风格。然而,作者在结构、意识流写作手法的运用以及多维度视角方面,较之以往的小说,都做出了大胆的创新。其中最突出的是贯穿整部作品、贯穿每个人物、贯穿人物之间的对话与批判,引领读者陷入无尽的对话之中。

《升龙之路》是一部具有思想分量的小说,表达了作者对时事的热情和新思考,以及如何评价在我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事件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