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提醒警惕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伎俩
(Baonghean.vn)9月22日,公安部电子信息门户网站向各组织、个人和企业发出警告,要求在接到陌生人电话时提高警惕,这些电话自称是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刑事诉讼,要求通过电话通知和要求调查案件。
根据警告公安部犯罪分子常用的冒充、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手段有以下共同特点::利用高科技手段,以匿名方式使用与公安、检察院公开电话号码相同的电话号码给被害人拨打电话,告知被害人被追债、涉及公安机关正在查证的案件或专题项目,并有检察院的逮捕令……

义安省一名女子接到电话后,几乎损失了 3 亿越南盾
(Baonghean.vn)——看到妻子拿着3亿越南盾的存折焦急地离开家,丈夫立即拦住她,妻子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他。
随后,犯罪分子要求受害者申报其资产、现金及银行账户存款。接下来,犯罪分子会以威胁性言辞暂时扣留受害者进行调查,并以核实和调查为幌子,要求受害者转账或读取OTP码,以便将钱转入其账户。
![]() |
电话诈骗分子的显著特征是:他们会自称是警察、法院、检察官、银行、邮政等工作人员,并要求受害人不要将“正在调查中”的情况告诉任何人。(公安部电子信息门户网站) |
此外,公安部还指出了网络诈骗分子另一个容易被人们识别的特征,那就是:诈骗对象会要求受害者不要将刚刚发生的故事告诉任何人,目的是防止受害者有时间查看信息,从而不去报警。虽然很多受害者并无任何隐藏目的,也没有任何不法行为,但诈骗对象的威胁和催促会导致受害者焦虑不安,从而无法充分警惕地识别诈骗行为。
事发时,受害人并不知晓嫌疑人信息,也不知道账户里的钱为何丢失,或害怕损失名誉,故未报警,给调查处理带来困难。

越南义安省一名退休官员因误以为拘留令是通过 Zalo 发送的而损失了 1.2 亿越南盾
(Baonghean.vn)—— 越南义安省一名退休官员因贩毒和洗钱被发出逮捕令后,惊慌失措,从他的存折中转出了 1.2 亿越南盾,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公安部表示:各级公安机关对个人、组织、企业开展工作核实、调查时,将派员直接到场或以书面形式通知。召开发送给当地政府、公司地址、家庭成员以及警方希望合作的人员。绝对不要通过电话或社交网络进行联系。
公安部还建议,各单位、个人、企业在接到陌生人来电时要提高警惕,这些来电者声称自己是国家机关、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正在办理刑事案件,要求通过电话通知、调查案件,或者冒充银行、邮局、保险、商检、海关工作人员……要求收受钱财、贵重邮递物品或缴纳费用、偿还不明债务。
![]() |
各级公安机关在开展工作、核实和调查时,应当直接向有关部门、个人和组织进行工作或以书面形式通知,绝不通过电话或社交网络进行工作。(公安部门户网站) |
当你在社交网站上收到要求借钱、买电话卡、转账验证账户;要求提供银行账户接收国外汇款……的信息时,你需要特别警惕,绝对不要遵循;迅速联系或打电话直接与该人交谈以核实信息。
同时,定期更改社交账户密码或增加隐私保护功能;不要在社交网站上分享过多个人信息。不要在社交网络上分享银行账号;如果需要使用公共银行账户进行网上交易,应将公共账户中的资金保持在最低水平,避免被不法分子挪用。
2020年上半年,全国63个省市警方共破获776起案件,涉案金额达数万亿越南盾。其中,冒充公安、检察、监察、法院、邮局等机关进行财产诈骗的案件数量急剧增加,占网络财产诈骗案件总数的6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