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莱人在溪农省艰难谋生
(Baonghean.vn)—— 为50户丹莱族居民建造安置村的项目实施至今已有14年,该项目旨在将50户丹莱族居民迁回老溪农村(昆强县周溪乡)。然而,这里居民的生活却十分艰难。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森林,只能艰难地寻找生计。
难以找到合适的词语
虽然是溪农村居民区的负责人,但多年来,28岁的拉文梅(La Van May)的家一直空无一人。“干部”的所有工作都得交给他的副手。由于生活拮据,梅和丈夫不得不把年幼的孩子留给祖父母照顾,自己则前往河内从事建筑工人的工作。每年,他们只有在春节期间才能休假去看望孩子。
此前,梅是溪农村的村长。然而,自从实施村镇合并政策以来,梅的地位就消失了。溪农村在丹莱乡只有不到50户人家,不足以组成一个村,被迫与公社中心的周山村合并。因此,梅只是个村长。虽然合并了,但从溪农村到周山村还有近30公里,路途崎岖。所以,这里仍然像个独立的村子。人们仍然叫梅为村长。
![]() |
一名丹莱族儿童在溪农村一栋破旧房屋旁。图片来源:Tien Hung |
溪农村是全国第二大乡——周溪乡最偏远的一个村庄。从乡中心到这里的道路布满了陡峭崎岖的岩石,只有偶尔几小段路段铺上了混凝土。为了到达溪农村,我们骑着摩托车翻越了四条小溪,穿过一片片古老的森林,耗时一个多小时。
溪农村的房屋大多依然是茅草屋顶和摇摇欲坠的竹墙,这里几乎只有一栋房子还算坚固,那就是小学。然而,这所小学已经荒废了近一年。以前,这所学校是小学和幼儿园的共同场所,但从上个学年开始,从一年级开始,孩子们就必须去公社中心学习。“因为路途太远,这里的孩子每周都要凌晨四点起床,父母骑摩托车送他们去学校,然后周末再回来。没有摩托车的家庭只能请邻居帮忙学习。”溪农村一位家长谈起孩子们的学习困难。
为了上小学,有些孩子被父母送到公社中心的亲戚朋友家寄宿,有些则住在寄宿学校,由老师照顾。因此,溪农丹莱族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如同通往村庄的道路一样,充满艰辛与挑战。
“溪农村大约有20名不同年级的学生。但每年年初或春节过后,我们都要与学校协调,成立多个工作组前往学校,劝说学生来上课。如果学生不来上课,他们就只能待在家里和父母待在一起。”周溪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阮世英先生说道。
![]() |
溪农县的幼儿园学生刚开学几天。图片:Tien Hung |
自从小学转入公社中心校后,溪农乡的幼儿园学生就被单独留在家中,与父母同住。我们去的时候,虽然已是三月底,但幼儿园的“班级”自开学以来只开了几节课。说是班级,实际上只有两位老师,教着7个5岁的孩子,还有一些年纪更小的孩子,偶尔被父母带过来和哥哥姐姐们一起玩。小学校长已经停课,所以这里的师生不得不临时借用边境站的木屋。“这里的幼儿园只有一个5岁的班。从现在到年底,我们将为孩子们上36节课,让他们掌握一些一年级的知识。”一位老师说道。
![]() |
溪农省一栋房屋内。图片来源:Tien Hung |
缺乏生产用地,生活困难
据村里长老说,丹莱族起源于低地,也就是现在的清章县。大约300年前,他们聚居在一个村落里。在一次村民会议上,村长命令他们去森林里砍伐100棵黄竹和一艘带桨的独木舟。由于害怕被屠杀,他们不知去向,于是在半夜一起逃进了森林。其中,有一群人穿过了普马特(Pu Mat),形成了如今的溪农(Khe Nong)居住区。
“过去我们过着游牧生活,用树叶搭建小屋,等树叶变黄了,就搬去别处。我们祖先生活在野兽众多的森林里,又害怕军队的追击,所以只能坐着睡觉。每天晚上,全族人都会围着篝火,用一根带尖的木棍支着下巴睡觉。”49岁的罗文静说道。如今威胁消失了,丹莱族人也不再习惯坐着睡觉了。
这个族群生活在深山老林中,与世隔绝,至今仍保留着落后的习俗。因此,1979年,丹莱族人迁入文明世界的计划得以实施。溪农省的数十户人家从森林中迁出,搬到了公社中心附近的周山村,该村紧邻7A国道。这被认为是一场改变这片偏远地区数十户人家生活的“革命”。
![]() |
茅草屋顶房屋。图片来源:Tien Hung |
新村的生活被认为比旧村好得多,但由于新村缺乏生产用地,风俗习惯和农耕习惯也不适合,许多家庭选择返回旧村继续生产。2009年,建设永久定居点的项目获得批准,将50户丹莱族家庭迁回旧溪农村,该项目预算近200亿越南盾,旨在帮助人们稳定居住地。“我们受不了那里,我们习惯了这片森林,更容易找到食物,”罗文静先生谈到人们坚持返回的原因时说道。
与其他丹莱村落一样,溪农村的居民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溪农村的名字也与他们的谋生方式息息相关。“Nong”是一种富含剧毒树脂的树木的名字,这种树在当地大量生长。当地人狩猎时,经常用树脂来涂抹箭矢。
生计依赖于森林,但多年来,森林一直受到严格管控,溪农人的生活更加艰难。当局定期巡查,并严厉处理野生动物狩猎,人们不得不放弃射箭和诱捕。周围的森林被移交给昆强林业企业。当他们不再依赖森林时,年轻人蜂拥而至,到处打工。他们文化程度低,主要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工资却很低。我们到达溪农时,虽然时间还很早,但这里的景象却相当荒凉。大多数适龄人口不得不外出打工,其余的人则留在家里,到森林里采摘竹笋和野菜。
“这里没有土地可以生产,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每家只有一小块地,只够一头水牛犁地,每茬作物的产量只有一袋米,够养鸡。如果我们不打工,就不知道吃什么了,”43岁的罗氏安说道。
![]() |
安女士记不清自己的年龄,只知道自己已经30多岁了,13岁就结婚了。图片:田红 |
![]() |
溪农村的房屋仍然以茅草屋顶和竹墙为主。图片:Tien Hung |
周溪乡人民委员会主席卡文尚先生表示,溪农是昆强县最困难的居住区,所有居民100%都是贫困户。虽然2009年就已批准了建设安置村,将50户丹莱族居民迁回溪农老村的项目,但直到最近才拨款落实基础设施投资。雨季,通往溪农村的四条溪水水位上涨,彻底隔绝了这一地区。“长期以来,近50户人家不得不在林场的土地上生活。最近,林场经过多次提议,砍伐了70公顷土地供人们居住和耕种,但这仍然太少了。人们仍然缺乏生产用地,仍然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卡文尚先生说。
溪农的丹莱族人难以依靠农业谋生,无法依靠畜牧业。据尚先生介绍,溪农的气候非常恶劣,与昆强其他地区截然不同。这里有很多种类的昆虫,比如果蝇、甲虫……它们经常吸食牲畜,甚至人类的血液。因此,无论如何精心照料,溪农的水牛和奶牛都发育不良。尚先生摇着头说道:“帮助这里的人们摆脱贫困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