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莱人努力在溪农谋生

天雄 March 30, 2023 09:20

(Baonghean.vn)——自14年前将50户丹莱族家庭迁回原先的溪农村(位于昆强县周溪乡)以来,当地居民的生活依然十分艰难。他们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依靠森林为生,不得不为生计奔波。

找不到合适的词语

尽管他是溪农住宅区的负责人,但28岁的罗文梅的家多年来一直空置。所有“干部”的工作都得委托给副负责人。由于生活艰辛,梅和丈夫不得不把年幼的孩子留给祖父母照顾,自己则去河内做建筑工人。每年只有春节期间,他们才能抽出时间回家探望孩子。

此前,May是Khe Nong村的村长。然而,自从实行村落合并政策后,这个职位就不存在了。Khe Nong村在丹莱县只有不到50户人家,不足以组成一个村,因此被迫与位于公社中心的Chau Son村合并。所以,May现在只是村里的村长。虽然已经合并,但从Khe Nong到Chau Son村有近30公里,路况崎岖,所以这里仍然像一个独立的村落。人们仍然称呼May为村长。

一名丹莱族儿童在溪农一栋破旧房屋旁。照片:田雄

溪农村是周溪乡最偏远的村庄,周溪乡是越南第二大乡。从乡中心到溪农村的路崎岖陡峭,布满嶙峋的岩石,只有零星几段铺设了部分水泥路面。为了到达溪农村,我们骑摩托车翻越了四条溪流,穿过古老的森林,耗时一个多小时。

溪农村的房屋大多是茅草屋顶和摇摇欲坠的竹墙。这里几乎只有一栋结构坚固的房子,那就是小学的校长办公室。然而,这栋房子已经废弃近一年了。以前,这所学校是小学和幼儿园学生的校址,但从上学年开始,一年级及以上的学生都必须去乡镇中心上课。“因为路途太远,孩子们每周凌晨四点就得起床,让父母骑摩托车送他们去学校。周末他们才能回家。没有摩托车的家庭只能请邻居帮忙辅导孩子学习。”一位溪农村的家长这样描述孩子们学习的艰难处境。

为了上学,一些孩子被父母送到乡镇中心的亲戚或朋友家寄宿,而另一些孩子则住在寄宿学校,由老师照顾。因此,溪农县丹莱族孩子的求学之路如同通往村庄的道路一样艰辛崎岖。

“在溪农村,各个年级大约有20名学生。但每年年初或春节过后,我们都必须与学校协调,成立多个工作小组到学校劝说学生去上课。否则,他们就会待在家里和父母一起,”周溪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阮世英先生说道。

溪农县的幼儿园小朋友们刚刚开学几天。照片:田雄

自从小学迁至乡镇中心的主校区后,溪农村的幼儿园孩子们就被独自留在家中,和父母待在一起。我们到访时,虽然已是三月底,但幼儿园自开学以来只上过几节课。虽然名为“班”,但实际上只有两位老师教七个五岁的孩子,偶尔还有一些更小的孩子被父母带过来和哥哥姐姐们一起玩。小学负责人已经离职,所以这里的师生们不得不暂时从边境站借用一间木屋。“这里的幼儿园只有一个五岁班。从现在到年底,我们将为孩子们上36节课,让他们掌握一些一年级的知识。”一位老师说道。

溪农一户民宅内景。摄影:天雄

缺乏生产用地,生计艰难

据村里长者说,丹莱人起源于低地,也就是现在的清章县一带。大约300年前,他们聚居在一个小村落里。在一次村务会议上,村长指派全村村民进山砍伐100棵黄竹和一艘带桨的独木舟。村民们不知道去哪里寻找,又害怕遭到屠杀,便在午夜时分一起逃进了森林。其中一部分人穿越了普马特,形成了如今的溪农居民区。

“过去,我们过着游牧生活,用树叶搭建小屋,树叶变黄时,我们就迁徙到别处。生活在森林里,与众多野兽为伴,还要提防军队的追捕,我们的祖先只能坐着睡觉。每天晚上,全族人围坐在篝火旁,用一根带叉的木棍抵着下巴入睡。”49岁的拉文廷先生说道。如今,威胁已然解除,丹莱族人也放弃了坐着睡觉的习惯。

由于长期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中,这个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较为落后的习俗。因此,1979年,政府启动了一项将丹莱族人迁往文明世界的计划。数十户居住在溪农县的丹莱族人被从森林中迁出,搬到了靠近公社中心、毗邻7A国道的周山村居住。这被视为一场“革命”,彻底改变了这片偏远地区数十户人家的生活。

茅草屋顶房屋。摄影:田雄

新村的生活被认为比老村好得多,但由于新村缺乏耕地,以及当地习俗和耕作方式不适宜,许多家庭最终还是选择返回老村务农。2009年,一项旨在为50户丹莱族家庭建造永久村落、帮助他们返回原溪农村的项目获得批准,预算近200亿越南盾,以帮助村民稳定生活。“我们受不了那里,我们习惯了住在森林里,这里更容易找到食物,”拉文廷先生解释了人们坚持返回的原因。

与其他丹莱村落一样,溪农村的村民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溪农这个名字也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Hot”是一种树名,这种树分泌的树脂剧毒无比,在这一地区生长茂盛。当地人在狩猎时经常用这种树脂涂抹箭矢。

生计依赖于森林,但多年来,森林受到严格管控,使得溪农村民的生活日益艰难。当局定期巡逻,严查野生动物狩猎,村民被迫放弃弓箭和陷阱。周围的森林全部移交给了昆强林业企业。村民们无法再依靠森林谋生,年轻人纷纷涌向各地打零工。村民们教育水平低下,主要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劳动。我们到达溪农时,虽然时间很早,但这里已是一片萧条景象。大部分适龄劳动者不得不远赴他乡打工,其余的人则留在家乡,到森林里采摘竹笋和野菜。

“这里没有地种庄稼,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每户人家只有一小块地,刚好够一头水牛耕地,每季庄稼只能收一袋米,只够喂鸡。如果我们不去打工,都不知道吃什么,”43岁的拉氏安说道。

安女士记不清自己的年龄,只记得现在三十多岁了,十三岁就结婚了。照片:田雄

溪农的房屋主要以茅草屋顶和竹墙为主。照片:天雄

周溪乡人民委员会主席卡文祥先生表示,溪农村是昆强县最贫困的居住区,所有居民均为贫困户。虽然早在2009年就批准了将50户丹莱族家庭迁回原溪农村的安置村项目,但直到最近才拨付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雨季期间,通往村庄的四条溪流水位上涨,使该地区与外界完全隔绝。“长期以来,近50户人家只能住在林场的土地上。最近,经过多次提议,林场砍伐了70公顷土地供村民居住和耕种,但这仍然远远不够。村民们仍然缺乏耕地,主要依靠政府救济。”卡文祥先生说道。

由于农业难以维持生计,溪农县的丹莱族人无法依靠畜牧业谋生。据Thuong先生介绍,溪农的气候非常恶劣,与昆强县其他地区截然不同。这里有很多种类的昆虫,例如果蝇、甲虫等等,它们经常吸食牲畜甚至人类的血液。因此,无论照料得多么精心,溪农的牛羊都生长发育不良。“帮助这里的人们摆脱贫困太难了,”Thuong先生摇着头说道。

特稿刊登于《义安报》

最新的

x
丹莱人努力在溪农谋生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一款产品猫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