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河冲积地冬季作物生长缓慢
往年此时,从杜良到昆强(旧址)沿林河的冲积平原上,玉米、南瓜和各种蔬菜郁郁葱葱,一片生机盎然。然而今年,景象却截然不同。许多田地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条状土地,由于自七月至今持续不断的洪水肆虐,已无法耕种。
农民无法改良土地。
在昆强乡天青村,阮氏丽女士站在林河边的土地上,这片土地是她家祖祖辈辈耕耘的地方,她难掩心中的忧虑。她说,过去,她家每季都种玉米和茄子,收成稳定,两亩肥沃的土地每年能带来数千万越南盾的收入。

然而,经过多次洪水,河水上涨,裹挟着岩石和泥土,淹没了整片耕地。“土壤上覆盖着厚厚的泥沙,连绵不断的雨水使土壤变得泥泞不堪。从七月到现在,我们什么都没能种。”李女士说道。
据昆强乡人民委员会经济部主任曹进盛先生介绍,受3号、5号和10号台风影响,接连发生的洪水造成了大范围的破坏。全乡沿河30公顷肥沃土地因山体滑坡而流失,60公顷河岸土地被厚厚的沙砾覆盖。此外,约40公顷稻田和200公顷果树也遭受严重影响。

目前最棘手的问题是,大部分被掩埋的土地并非肥沃的冲积土,而是沙土和河砾石。要进行修复,必须平整地面,改良土壤,并运入部分肥沃土壤。与此同时,田间交通系统也遭到严重破坏,该系统在机械、材料运输和排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道路被淤泥堵塞,无法通行。
为了支持当地应对灾后重建,省政府已向昆强乡拨款100亿越南盾。昆强乡计划在此基础上,拨款15亿越南盾用于修复乡内交通,并拨款4亿越南盾购买石灰粉,分发给民众用于洪灾后田地治理和土壤改良。
“我们已经和一家石灰供应商签订了合同。当土地开始干涸时,公社将鼓励村民耕地、晾晒土地,并撒上石灰粉,以降低土壤酸度,抑制真菌和细菌滋生,改善土壤养分。需要立即处理的区域大约有60公顷的河岸冲积地,”曹进盛先生说。

仁和乡(原安山县)是当地冬季作物生产的重要区域,拥有林河沿岸肥沃的冲积平原。每年,该乡的冬季作物生产结构主要以玉米、蔬菜、块茎和水果为主,为当地居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根据今年的冬季作物生产计划,全乡计划种植544公顷玉米,其中404公顷为牲畜饲料玉米,140公顷为粮食玉米;此外还将种植15公顷马铃薯。该区域主要位于河岸冲积平原,经评估土壤肥力良好,适宜集中种植农产品。

然而,近期连日暴雨引发洪水,尤其是7月底那场历史性洪灾,导致整个冲积平原地区长期被洪水淹没,随后又被厚达1米的淤泥、砾石和岩石填满。这使得公社的冬季作物生产计划举步维艰。原本的“冬玉米粮仓”如今地势崎岖不平,许多地方被漩涡冲刷出深坑,使得人们无法按计划耕地播种。
仁和乡人民委员会主席邓廷禄先生表示,洪水发生前,村民们已播种了秋季玉米,并种植了55公顷甘蔗。然而,这些土地几乎全部被毁。玉米方面,许多地块的玉米苗还没来得及发芽就被洪水冲走了。至于甘蔗,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耐旱耐涝,但长时间被洪水淹没,又被厚厚的淤泥覆盖,根茎就无法恢复了。
“目前,人们想拆除受损的甘蔗种植区,改种冬玉米。但土地仍然太湿,无法使用机械进行改良。其他一些地区也出现了地势变形,迫使他们在生产前先进行土地平整,”卢先生说。

面对严重的洪灾,省政府已向仁和乡拨款25亿越南盾,以帮助其克服洪灾带来的影响。该乡计划利用部分资金修复乡内交通系统,并租用机械设备开垦土地,供村民耕种。然而,目前最大的困难是天气复杂多变,暴雨连绵,土壤湿度高,使得土地平整和开垦工作无法立即展开。
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建议民众积极关注天气变化,同时,如果收成无法保证,应研究合适的作物轮作方案。洪灾后的粮食生产恢复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因为这不仅关乎季节,更关乎林江沿岸数百户家庭的生计。
为地方提供种子支持
省农作物生产和植物保护厅厅长阮进德先生表示,全省目前沿林河拥有约8600公顷冲积地,用于年度农业生产。然而,由于7月下旬至9月连续洪水的影响,超过5000公顷土地被严重淹没,并被沙土和砾石层覆盖。这使得许多地区的冬季作物生产,特别是土地整地和肥力恢复阶段,难以开展。

杜克先生建议,对于淤泥堆积的地区,人们需要等到天气稳定、土壤干燥后再进行耕作,然后施用石灰处理土壤,以限制病原体、改善土壤酸碱度并恢复土壤质量,之后再进行重新种植。
受3号和10号台风影响,位于仁化、永祥、英山东、英山、昆强、三光等乡以及琼英、大惠、新富等地的林江沿岸数百公顷农作物遭受严重破坏。为及时帮助农民恢复生产,省农作物生产和植物保护厅已与相关企业协调,实施一项向受灾地区提供蔬菜种子援助的计划。
因此,省作物生产和植物保护部门已向上述地区分发了 21 吨 LVN 14 玉米种子和 13,500 包各种蔬菜种子。
这些援助活动旨在帮助民众及时恢复冬季作物的种植,稳定生计,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然而,截至目前,林江沿岸地区,特别是都良县、英山县和昆强县(旧县)的乡镇,由于田地尚未恢复,尚未播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