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安省的农村地区,人们参加婚礼不送红包。
(Baonghean.vn)——在奠州县的一个农村地区,每个家庭,无论有多少子女,都只举办一次婚礼,并只接受一次宾客的红包。家中其他子女仍然会邀请宾客吃饭喝酒,但绝对不会接受宾客的红包。
婚礼习俗:女儿不收礼物
2024年1月中旬,我们遇到了54岁的黄清都先生,当时他正准备参加乡里一位熟人的婚礼。黄先生担任奠洲县奠文乡中后村村长近十年,人脉广泛,因此经常要参加各种婚礼,尤其是在年底的婚礼旺季。“幸好,在我们乡,大多数婚礼都不用给红包,所以经济负担减轻了不少。”黄先生笑着说。
不送红包的习俗由来已久,不仅在奠云乡,邻近的奠金乡和奠碧乡也同样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发生了变化。据当地长者说,过去,无论男女,只要是孩子结婚,都不接受任何礼物。参加婚礼的人通常只会带酒水来与家人一同庆祝,绝不会带钱财或贵重礼物。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婚宴费用高昂,村里开始允许男方家收礼,而女方家则绝对不收任何礼物。

这里的人们认为女儿出嫁是“女儿的福气和命运”,因此婚礼当天,他们只邀请少数兄弟和亲戚来喝杯酒庆祝。“女儿出嫁前,男方家会到女方家支付嫁妆。女方家认为这笔钱是对女儿出嫁的祝福,用于婚礼。村里几乎没人会在女儿出嫁时收红包。” 73岁的黄思辉先生是奠云乡安东村的村民,他解释了几年前两个女儿出嫁时拒绝收红包的原因。
事实上,在这个农村地区,嫁妆并不多,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金额在500万到1500万越南盾之间。这点钱不足以支付一场体面的婚礼,大部分费用仍然由女方家庭承担。由于没有收入,女方家庭的婚礼通常由奠云乡的村民自行筹办,很少邀请远道而来的宾客,以减轻经济负担。Hue先生说,正是由于这种习俗,许多女方家庭才能只邀请亲戚朋友参加子女的婚礼,而不必担心远方亲朋好友的指责。
在奠洲县沿海地区的许多村庄,过去曾有不接受女儿嫁妆红包的习俗。然而,由于“重男轻女”的观念认为这会给多女家庭带来不利影响和经济负担,许多地方决定废除这一习俗。在一些地区,只有女儿的家庭通常会收到一次红包以“接受村里的祝福”,之后的婚礼则只是小规模举办,不再接受红包。奠云乡等一些地区则做出了一些改变,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奠云乡人民委员会主席黄天龙先生表示,目前不仅在女方家举行的婚礼不收红包,很多在男方家举行的婚礼也不收红包。“现在很多为子女筹办婚礼的人,无论男女,通常只邀请宾客并收取一次红包。有三子的家庭也只邀请一次,之后就不再收红包了。除了婚礼,奠云乡的人们现在也很少举办乔迁宴,即使举办,也只是准备几道菜招待亲朋好友。”黄天龙先生说道。

没有邀请函的婚礼
和奠云乡的大多数家庭一样,黄清都先生在为两个孩子筹办婚礼时也遵循了当地的习俗。为儿子举办婚礼时,他准备了50场宴席,邀请了500位宾客。婚礼上,他接受了宾客的红包。然而,在他大女儿之前的婚礼上,他也准备了40场宴席,却没有接受任何彩礼。
“仅在我们中后村,就有超过90%的家庭遵循这种习俗。其余的家庭,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孩子在外地工作,所以我们很同情他们,”杜先生说。

和其他家庭一样,杜先生每次为子女举办婚礼,都只发出很少的请柬,大部分宾客都是自愿参加的。“我儿子结婚时来了500位宾客,但在此之前,我只发出了大约100份请柬。这些请柬包括一些亲戚朋友,以示尊重,也包括一些远方的朋友,因为我担心他们不知道这个消息。至于村里的客人,他们都是没收到邀请就来的。有些人是因为情谊而来,有些人是因为我以前参加过他们的婚礼,现在他们又来了。”杜先生说道。
此外,据杜先生介绍,这里的大多数婚礼都不预订餐厅,而是由主人自己准备餐食。婚礼当天,亲朋好友都会自发前来帮忙,大家各尽所能。“因为不发婚礼请柬,很难预估宾客人数,所以很容易出现餐盘过多或过少的情况。不过,如果宾客比预期多,大家就会各自加餐。食材很容易买到,所以花不了多少时间。如果还有剩余,有子孙后代帮忙,也不用担心。”杜先生笑着说道。
与中后村村民的情况类似,安东村的陈氏鸾女士(70岁)说,她家为子女办过五次婚礼(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但只在大儿子的婚礼上收到过一次红包。之后,无论子女结婚,她和丈夫都不收红包。既然如此,她婚礼上就不准备红包盒了,但许多远道而来的宾客不了解这个习俗,仍然试图把红包塞进她和丈夫的口袋里。
70岁的武氏莲在两个女儿的婚礼上拒绝收红包,但她说她“并不觉得有什么损失”。由于不收钱,莲女儿的婚礼只摆了20盘红包,邀请了亲戚和邻居来参加。莲笑着说:“如果我们收了红包,再办个几百盘红包的大型宴会,花的钱就更多了,也更累。我不收红包,就不用担心村里其他婚礼该给多少红包了。”
大约十年前,32岁的范氏姮女士还是河内市奠云乡的一名大学高年级学生时,朋友们多次劝她结婚,理由是“结婚不用送红包,对吧?这样我们就可以免费吃饭了。”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姮女士都只是笑着说:“没错。但我自己也不收红包,所以你们结婚的时候也不用还红包。”在姮女士看来,婚礼上不收红包的习俗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它让许多人在每逢结婚季都不再感到负担。
奠云乡由6个村落组成,约有9000名居民沿河而居。该乡的名字来源于邦江入海前的最后一段河段——沥云。过去,奠云乡的居民主要依靠制盐、烤鱼等为生,生活十分艰辛。近年来,得益于劳务输出,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据目前居住在该乡的黄天龙先生介绍,超过80%的家庭每次举办婚礼都会遵循这一习俗。“改变目前的习俗有助于使其更加文明。每个家庭只举办一次婚礼,也只收到一次红包。因此,婚礼上既有孩子多的,也有孩子少的;既有男孩,也有女孩。根据具体情况,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婚礼虽然不收红包,但依然非常盛大隆重。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则会自行筹办,减少菜肴种类以节省开支。”奠云乡人民委员会主席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