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伯伯心中的祖国
伟大的祖国是挚爱的越南。在这份神圣的情怀中,胡伯伯也拥有一个亲近的祖国——森村、蔡村、金莲、南丹、义安的故乡。

作为党和国家的领袖,胡伯伯的祖国情怀包罗万象,独具特色,超越了一般的祖国情怀。领袖的个性在此得到体现和检验,在大祖国与小祖国之间、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这些极其复杂多样的领域中始终保持一致。他把祖国情怀转化为伟大民族精神的力量、时代精神,创造了一种新的道德情怀——革命道德。
“祖国是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地方。”
胡伯伯的爱国之心和对人民的爱,源于同胞的苦难,因此,他背井离乡30年,只为寻找救国救民的途径。对祖国的热爱,不仅停留在和平的回忆中,也包含着命运的煎熬,以及失去祖国和家园的痛苦场景。胡伯伯一家就是这种痛苦的典型例子。

因此,胡伯伯的祖国情怀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对革命故乡——“红色宜静”的崇敬,他对故乡的美好印象是“宜静以顽强著称”,这其中包括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他对故乡的自豪感。尽管百忙之中,胡伯伯始终保持一颗温暖的心,对故乡怀有“高度敬重和深厚感情”的深厚感情,始终不忘革命理想,始终朝着“独立、自由、幸福”的革命目标努力。
但胡伯伯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领袖的奉献精神,才能赢得民心。奉献精神和对人民的关怀是革命军人,尤其是党和国家机关中身居高位的军人的“试金石”。当千百万人民清楚地认识到领袖是他们的领袖,是他们的同胞时,信任就会转化为道德义务,转化为自觉奉献和牺牲的力量。

胡伯伯本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展现出对人民的奉献和关怀,首先是对祖国的关怀。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他尊重祖国,将亲情放在一边,尽管他知道亲情有多么深厚。
阔别三十余年,直到八月革命后,胡伯伯才有机会与姐姐和弟弟重逢,共度数十分钟。亲人去世时,他未能回去吊唁,便擦干眼泪,写下“对不起”几个字。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家庭和个人利益,体现出“最高的责任感和爱心”,这也是越南民族美好的传统美德,但像胡伯伯这样“无私奉献”的特例也实属罕见。过去,凡为国家做出贡献、执掌政权的领导人,都少不免将亲属重用,以享福,保障最高权力的长久。
胡伯伯则截然不同。他没有个人或家庭偏见,因为他拥有“大团结”事业的力量,并以公平民主为出发点。他对同胞的关怀,从“祖国独立”的神圣权利到“人民幸福生活”的日常所需,无所不包。与一些人认为的“领导人只需要说话,只需要考虑重要的事情”不同,胡伯伯经常关心和提醒家乡干部,关注人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厕所、水井、防空洞、吃饭、睡觉、路边的树木……他建议:路边应该种凤凰木,而不是龙眼,因为种龙眼会摔倒,孩子们可能会摔伤。
在关怀人民的态度上,胡伯伯不仅以慷慨感化人民,而且深刻理解人民的心理特征,重视表扬和鼓励,旨在使每个人都向善人、行善。由此,他为整个国家营造了和谐友好的氛围。他说:“我们必须知道:每个人一生中都有优点和缺点。用人如同用木。巧匠能将木材,无论大小、直弯,用在恰当的地方。” 他本人也花时间阅读和撰写关于好人的文章,其中包括许多义静省的典型事例。这不仅是用人的艺术,也源于胡伯伯深厚的同情心。
与人民一起落实民主是胡伯伯所关心的民心建设工作的核心问题,尤其关心他的家乡。“权力”历来是为当权者保留的,但对胡伯伯来说,现在必须将其完全地保留给人民。这确实是一场在思想道德、意识和情感方面极其激烈的革命,摧毁了数十万年封建殖民统治的坚固堡垒。因此,在八月革命胜利仅15天后,即1945年9月17日,胡伯伯就致信“家乡同志们”,指出了四类侵犯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缺点。
在与我们告别的37天前,胡伯伯致信省委,强调了即将到来的任务:“更加积极地向人民落实民主”。胡伯伯口中的“老板,老板”指的是合作社成员,他们的管理委员会必须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而不是“指手画脚”。培养年轻一代承担起管理国家的责任,也是落实民主的内容之一。
带着革命传统回国后,胡伯伯真诚地批判了“父子同流合污”的享乐主义和“竹笋长得太高”的恐惧心理。他坦言:“党也需要许多年轻干部去做老党员做不到的事情。”他希望老党员能够以身作则,引领年轻干部。一切为了人民,因为他视人民为至上。
自古以来,“民为贵”、“仁义以民安”的真理,只是昙花一现,便消逝于无形,被时间的残酷和无尽的欲望所掩埋,如今被胡伯伯以科学和伦理的意义尊崇地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亲民”的理念由来已久,但君臣之间依然相距千里。自20世纪中叶以来,越南出现了一个具有新含义的尊称“Bac”(北)。胡伯伯,民族关系在亲属关系中和谐,具有拉紧纽带的作用:国与家,家与国,高高在上的领袖地位变得神圣、亲切、亲密。
显然,爱国之情已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区,而是全民爱家,以祖国的力量富强全国,以全国的财富作为力量回报祖国。正因如此,胡伯伯的爱国之情激发了民族传统美德中的崇情、淳朴、诚实等美好特质……因此,无论身在何处,所有越南人民都认为胡伯伯是来自自己家乡的人,因为他汲取了各地区的精华,将越南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一位外国学者说得非常正确:“在我看来,胡志明是祖国的先知,是指明道路的人。”
宣传原产地身份
从1906年离开故土,到1957年回乡探亲,整整50年。在这50年里,胡伯伯游历了许多异域,却依然保留着乂安人淳朴的性格:真诚、朴实,有时还带点幽默……过去,身居高位,人们往往以庄重、威严来区分尊卑贵贱。胡伯伯则截然不同。他纯朴的生活感动了所有越南人民和国际友人。
.jpg)
义安人的许多特征,胡伯伯每天都珍视并传承着:身着棕色外衣,脚穿简单的橡胶凉鞋,喜欢家乡风味的菜肴,节省时间种菜、养鱼……这种生活方式源于他熟悉的家庭习俗,也源于他的革命哲学:革命者不能远离人民。值得思考的是:胡伯伯接触过欧美文明,但为什么他仍然回归旧有的生活方式?难道其中有某种保守主义的成分吗?这只能用一种视角、一种对根源的态度来解释。那里有适合乡村生活的东西,有舒适、自然、具有群众风格、易于亲近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党员干部始终贴近人民的习惯,让他们不远离自己的根源。这是一种人生观,一种政治和审美理念,旨在传承我们祖先的精髓。胡伯伯在言行举止中也吸收了时代特征,以人性之美为中心;他不走老路,不走过时的老路,不模仿资产阶级的庸俗打扮和疯狂饮酒。对于一个穷困潦倒、饱受敌人蹂躏和严酷自然灾害的国家来说,只有一条路,一条途径:朴实而纯粹。胡伯伯选择了这条路,选择了这条根。胡伯伯从源头汲取的朴素生活方式,对教育和提高我国人民的革命道德具有重大意义。
也有人疑惑:胡伯伯是受到宗教“禁欲主义”的影响,还是受到乂安农民宽容生活方式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胡伯伯心灵丰富,乐观向上,始终热爱生活,热爱人民。正因如此,他才献身于革命,最终的愿望是让我们的国家完全独立,我们的人民完全自由,每个人都有饭吃,有衣穿,有教育。他关心改善所有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拒绝向任何野蛮的力量低头,这种态度与宗教的“禁欲主义”哲学截然不同。
胡伯伯的朴实纯洁的一生,是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会公德,不能让私欲败坏人类的道德。
胡伯伯本人说道:“人人都想吃得好、穿得好,但这必须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环境下进行。当人们仍然需要帮助时,想要享受吃得好、穿得好,这是不道德的。”因此也可以说:胡伯伯过着俭朴的生活,习惯于忍受同胞的艰难困苦,但他凭借自己的智慧不断前进,找到了克服困难、获得更好生活的正确道路。
胡伯伯是一位革命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对美有着清晰的理解:美的事物必须包含实用性。他建议在朗森的菜园里只种植红薯和豆花。他知道公社路边还有空地,便赠送了一包凤凰木种子,让大家种上,这样人们就能乘凉,欣赏美丽的花朵……这就是义安人民热爱现实、充满人性的美。

尽管远离故土多年,尽管接触过许多东西方国家的文化,胡伯伯仍然对《翘传》念念不忘。他能准确地记住一些老歌的每句歌词、每个字,并教导孩子们正确地唱,体会祖先的真情实感。
有时在大型会议上,胡伯伯会说,义安省,我的家“既真实又有趣:来自全国各地的听众都被深深感动,因为胡伯伯——领袖——化身为胡伯伯——越南村庄、公社、国家的公民。
胡伯伯是越南的模范人物,是人类的典范,他的家乡乂安省为培养人们的心灵和风度做出了贡献。他以简洁、通俗易懂、深刻的语句,以充满爱心的待人之道,将民族和人类的一切美好之处汇聚在一起,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在保卫和建设祖国的事业中充分发挥了作用……世世代代人民的“道德”酵母与共产主义人道主义相结合,塑造了典型的胡志明,他吸引了全世界亿万人民的良知和情感。
在人类历史的变迁中,光明与黑暗之间,时而交汇,时而模糊,胡伯伯充分体现了一位革命领袖、世纪楷模的风采。那就是:正确的政治理想犹如深根,牢牢扎根于神圣的土壤,滋养着生命;崇高的奉献精神犹如树干,支撑、守护、担负、呵护着千千万万的嫩枝,使其不断发芽、萌芽;回归本源,开花结果,花果终将回归根源。热爱祖国,是这棵高大翠绿、绿树成荫的坚实基石。
胡伯伯就像一棵大树,给我们带来树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