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必清在荣市越南-法国小学学习国语
要与法国人抗争,就必须学习法语。阮必成很早就意识到学习国语的必要性,于是大胆地将两个儿子送到荣市法语小学的预科班学习。正是在这所学校里,阮必成开始接触“自由、平等、博爱”这些词。此外,祖国的摇篮及其不屈不挠的传统,在阮必成心中孕育了早期的爱国主义情怀、对敌人的仇恨以及“做一个真正好人”的意志。

自从法国殖民者占领交趾支那六省(1867年)以来,我国的儒学便日渐式微。1897年,保罗·杜默出任印度支那总督,并于1905年签署命令,在全国各城市和大省设立一系列名为“法国本土学校”的小学,除了教授国语和汉字外,还教授法语。1905年,印度支那教育局成立,教育改革委员会应运而生。印度支那总督颁布法令,允许越南中部各省开办法越学校。这些学校逐渐吸引了年轻人,他们争相从乡村教师那里抢夺儒家学生。儒家教师们不得不感叹:
汉字是什么?
官吏与官吏必卧。是的
汉字固然过时,但大多数儒家学者却厌恶国语和法语,认为它们是法国侵略者的语言。当时的南丹,学习现代学术的人仍然寥寥无几。在与他家族有渊源的学者中,他只看到少数人主张学习法语。他们认为,只有了解敌人才能战胜敌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黎朝初期,如果阮廌不精通汉字,又怎能应对义安、东关等地的方政、王统……?所以,如今要想抗法,就必须学习法语。然而,潘佩珠既不喜欢国语,也不喜欢法语。他的诗歌和著作都用侬语和汉字书写,而不是用任何国语。当时,学习哪种语言的问题,就像依靠哪个国家抗法一样,常常被热议。
原本厌恶“枝叶繁茂”的学习方式的Pho Bang Sac先生,看到了学习国语的必要性和时代性。权衡利弊后,他大胆地将两个儿子送往荣市,就读法国原住民小学的预科班。金莲村有一位名叫Chu Van Phi的同学。(又名Nay)与阮达达、阮达清同班学习。学校的老师中有一位是黎辉勉老师,他教绘画,也是学校的管理人员之一。
黎辉勉(又名黎文勉)先生于1873年出生于义安省义禄县金元乡(现义隆乡)金溪村的一个儒家家庭。同庆国王知道他聪明好学,便派他、黄仲富和丹仲惠前往法国,就读于一所殖民学校(1888年)。完成学业后,他的朋友们都回国当官,而他本人则于1891年至1895年转学到巴黎美术学院,学习法兰西共和国的文化和文明。从那时起,他就萌生了反法殖民主义的思想。回国后(1895年),他拒绝当官,前往河内一家印刷厂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回到荣市开办了一所学校……

他的人生跌宕起伏,后来,达清在国立学校又遇见了他。或许,报纸上那些栩栩如生的阮爱国漫画,帕里亚《悲惨世界》的创作源于跟随一位名叫黎辉勉的著名艺术家学习绘画?也很有可能,但如果是这样,那不如老师对爱国思想和反殖民意识的吸收更重要。
新学校里有很多新东西。他习惯用毛笔写汉字,但这是他第一次用钢笔写字。他感到很害羞,但慢慢地就习惯了。学习国语确实帮助他快速学会读写,不像汉字那样需要逐字逐句地学习,而且不能组合成韵。学校仍然有汉字课。他和他的兄弟们在这方面有优势。学习法语词汇时,他经常在旁边写上汉字,以便更容易记住单词的意思。
正是从这堂课开始,Tat Thanh 开始接触文字。自由-平等-博爱挂在教室墙上的那句话。他开始思考这句耐人寻味的话的含义。后来,他有机会向一位苏联记者回忆起那段记忆:“大概在我十三岁的时候,我第一次听到三个法语单词:自由、平等、博爱……我非常想了解法国文明,想弄清楚其中隐藏着什么。这句话背后”。

义安省省会荣市比前几年更加繁华。1905年是法国在印度支那首次殖民统治的第八年。在修建越南至老挝交通路线的同时,1905年3月27日,河内至荣市的铁路通车,列车从颔龙站继续向南行驶。荣市的街道得到扩建。长氏火车修理厂正在建设中;法国和中国商店出售各种进口商品。印度支那林业和对接协会、法国亚洲公司、越南北部和中北部公司以及老挝公司的总部都建在荣市-滨水区。
由于进出口需求的迅速增长,滨水港得以疏浚。许多外国商船在此停靠。法国资本家掠夺的林产品和海产品等资源,都通过滨水港运往国外。反过来,外国商品也通过滨水港进口。该港口(与岘港港一起)成为整个中印度支那地区的进出口中心。

1902年12月20日,印度支那总督颁布法令,授予东京和北中央公司垄断河静以北地区酒类、盐类、烟草和鸦片贸易的权力。他们强迫各村村民消费分配给每人的全部酒类。
越南中部地区处于“保护国”地位,义安、河静等省份除了法国殖民者统治机构及其数十个专门机构之外,还存在着殖民者为推行压迫剥削政策而维持的封建政府机构,其机构和法律陈旧不堪。我国人民处于双重困境,既遭受法国殖民者的压迫,又遭受封建主义者的压迫。
荣市门前,也就是省政府所在地,矗立着法国领事馆的高层住宅。西侧是巍峨的Cau Ram天主教堂。荣市拥有一系列修道院、小学和大型神学院,数百名法国和越南神父在此居住。
随着法国殖民者第一次殖民剥削的进行,荣市逐渐发展成为义安省的经济和政治中心、越南中部北部省份和老挝中部地区的工商业中心。

祖国的摇篮,孕育着坚韧不拔的传统和独特的乂安特色,在阮必成的早期就培养了他爱国爱民、憎恨敌人的情操,以及“做一个真正做人”的意志。潘佩珠、邓太旦等现代导师的榜样和父辈们热情洋溢的爱国主义活动极大地鼓舞了他的精神。他父亲的不合作态度、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暗中反对,以及他父亲的现代性、热爱人民和爱国主义精神,对他的人格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追随父亲的足迹走遍各地,接触了许多进步学者,他的心灵和感情更加贴近劳动人民,视野更加开阔,认识也更加深刻。
穷人的饥饿和贫困景象与官员、地主、商人和殖民者的奢华和优雅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恐怖地区的满目疮痍和死亡景象以及荣市的快速变化帮助他得出了关于社会的第一个有用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