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兼主席杜林说:“防止和打击浪费是与‘内部入侵者’的斗争。”
越南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总书记、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苏林刚刚发表了一篇题为《打击浪费》的文章。
1. 在历次革命时期,我们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防止和消除浪费工作,就此问题发布了许多决议、指示和结论,带领整个政治体制和全体人民组织和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面对在党的领导下,国家迈入新时代,需要不断增加资源、调动人民力量,防止和消除浪费工作面临着新的、紧迫的、紧迫的要求和任务。
胡志明主席一生致力于预防和打击浪费。他曾告诫说:“腐败、浪费和官僚主义是人民、军队和政府的敌人”[1];他指出:“腐败有害,但浪费有时危害更大:它比腐败更有害,因为浪费非常普遍……”[2];“浪费虽然没有侵占公共财产,但仍然对人民和政府造成极大的危害。有时它比腐败更有害”[3];他反复强调:“我们必须珍惜公共财产:你们的衣食住行都是同胞的汗水和泪水。我们必须节约、保存,绝不浪费”[4];“腐败、浪费和官僚主义是一种‘内部敌人’。如果军民奋力抗击外敌入侵,却忘记了打击内部敌人,他们就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因此,士兵和人民必须热情地参与到这场运动中来[5]。胡志明主席不仅经常从理论角度提出节俭和节约的建议、提醒和讨论,而且他本人也是节俭和节约的典范和光辉榜样,激励全党、全人民、全军竞争、动员和汇聚潜力和力量,战胜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解放民族,统一国家。
自改革实施以来,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局和各届书记处就预防和打击浪费问题发布了多项指示、决议和结论。2006年8月21日,党的第十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强党在预防和打击腐败和浪费方面的领导作用的第04-NQ/TW号决议;2012年5月25日,第十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印发了关于继续执行第十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议的第21-KL/TW结论;2012年12月21日,书记处印发了关于促进节俭和打击浪费的第21-CT/TW号指示;2023年12月25日,政治局印发了关于加强党在节俭和打击浪费方面的领导作用的第27-CT/TW号指示。党的十三大文件明确指出:“腐败和浪费预防和打击工作……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腐败和浪费的发现和处理仍然有限……腐败和浪费……仍然严重复杂……日益复杂,引起社会愤慨”[6]。
为了将党的政策制度化,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8年颁布了《节俭除浪费条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于2005年和2013年通过了《节俭除浪费法》;2013年宪法规定,“机关、组织和个人必须在社会经济活动和国家管理中实行节俭、除浪费、预防和打击腐败”[7]。
贯彻落实党中央、政治局、书记处、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各项决议、指示和结论,各级党委、机关、部门、分支机构和组织更加明确地界定了其在指导和组织开展节约减量工作中的职责。国家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国家预算从编制到执行、最终结算都得到了严格把控;各机关单位按照既定规范、标准和制度对资产、交通工具、工作设备进行采购、购置、管理和使用;国家资金和资产投资项目的管理取得了积极进展。国有房屋和土地的整顿和管理工作得以落实;企业对国家资金和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以及人民生产和消费中的节约意识都取得了显著提高。
节俭节约、杜绝浪费的实践成果,为改造进程的巨大成就做出了贡献;在疫情、自然灾害等前所未有的挑战下,按期实现并超越了大部分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调动、管理和有效利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政资源,保障了国家的国防、安全、外交、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除了造成结果之外,浪费现象本身也十分普遍,形式多种多样,并对发展造成了诸多严重后果。其中包括造成人力资源和金融资源的减少,降低生产效率,增加成本负担,造成资源枯竭,并加剧贫富差距。
此外,浪费还会降低人民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造成无形的障碍,错失国家发展机遇。目前,一些浪费形式尤为突出,例如: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质量不符合创新过程的实际要求,导致实施困难,阻碍执行,造成资源损失和浪费;行政程序繁琐、在线公共服务不便捷,浪费企业和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国家机关有时运转不畅,部分官员贪污腐败、能力不足、逃避责任、推诿扯皮,导致地方和国家发展机遇的浪费;以及由于素质低下、劳动生产率低下等原因造成的浪费。
自然资源浪费;公共资产因管理和利用不力而造成的浪费,包括公共投资资金的拨付;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和资产剥离;国有房屋和土地的重新安排和管理;耗用大量土地和水资源的项目;国家计划和目标的实施以及支持社会保障发展的信贷方案大多进展缓慢。人们在生产、经营和消费活动中的浪费形式多种多样。
除了造成各种废弃物的原因之外,有关废弃物预防和控制的决议、指令和法律文件在实践中的执行仍然有限;标准、规范和制度体系中,有些与实际情况不符,但修订和补充速度缓慢;废弃物处理没有得到推广,往往因此滋生腐败。没有形成广泛的节俭环保运动,也没有形成强烈的舆论来批评和谴责浪费行为。在社会中构建节俭环保文化的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 我们正面临着带领国家迈入民族发展时代的历史性机遇,也是塑造我们未来的时代。为了抓住机遇、克服挑战、大力增加关爱人民的资源、在新革命时期富强国家、建设美好未来,必须大力推进节约减产工作,与切实有效的措施同步推进,形成强大的宣传力量,使每一位干部、每一位党员、每一位公民都自觉自觉地形成新时代的行为文化;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关键措施:
首先,必须统一认识,反对浪费是一场艰苦而复杂的反对“内部侵略者”的斗争;是阶级斗争的一部分;与反对腐败和消极情绪的斗争具有同等地位,是为了建设我们党强大、道德和文明。
首先要集中精力开展广泛宣传,提高干部、党员和工人的节俭意识和责任感,给公共和私营部门各机关、组织和个人的领导树立节俭节俭、节约减废的意义、重要性和责任感。要通过承诺和计划,有领导、有具体目标地明确落实节俭节俭、节约减废,定期、彻底地贯彻落实。要组织和切实开展节俭节俭、节约减废的运动和示范活动,在全党、全人民、全军营造积极、广泛的示范氛围。要及时表扬、奖励、推广节俭节俭、节约减废的先进示范。
第二,要着力完善和有效实施防止和打击浪费的制度;严惩造成公共资产损失和浪费的个人和团体。制定党章,明确干部党员履行职责中浪费的具体表现;明确党委、党组织、机关、机构、单位负责人在防止和打击浪费工作中的作用和职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国家防止和打击浪费战略。
继续研究和修订有关节俭和打击浪费的法律法规,朝着建立完善、同步的法律基础,对浪费行为进行监测、检查、侦查和严厉打击,形成强有力的威慑;建立真正有效的祖国阵线、各组织和个人浪费行为监测和侦查机制。本着“破案警示全区全领域”的精神,加大力度侦查和严厉处理造成公共资产巨大浪费的违法行为。
第三,着力彻底解决造成公共资产、自然资源、民生资源和国家发展资源浪费的根本原因,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大力创新立法、完善和执行工作,将其视为预防和打击浪费的重要因素。尤其要从实践出发,边做边学,不追求完美,不急于求成;以人民和企业为中心和主体,及时排除困难障碍,疏通资源,解决瓶颈问题,拓展空间,创造发展动力。定期评估政策颁布后的有效性和质量,及时纠正不足和冲突,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损失和浪费。审查和补充不再适应国家发展实际情况的管理机制和经济技术规范。完善有关浪费行为的处理规定;完善有关公共资产管理和使用的规定;完善信息技术应用和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制度,实现转型同步,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
(二)彻底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个人和企业的行政程序和合规成本;打击官僚主义。
(三)有效利用资源、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增强可持续性,优化工作流程;提高能源效率。坚决解决国家重点项目、关键项目、低效项目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造成巨大损失和浪费;以及商业银行实力薄弱等问题。加快完成股份制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总结和推广500千伏输电线路3号回路(广泽(广平)-普诺伊(兴安))的实施经验,以缩短国家重点公共投资项目、公路、重点跨区域项目以及具有溢出效应项目的实施周期。
(四)重点建设和精简党、国会、政府、祖国阵线和社会政治组织的组织机构,使其高效运转;培养一支素质、能力和威望足以胜任新形势下各项任务的干部队伍,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队伍。制定具体措施,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越南劳动者在新时期的价值。
第四,建立节约减废文化;使节俭减废成为“自愿的”、“自觉的”、“日常饮食、饮水、衣物”的一部分。在各机关单位建立节俭减废文化;鼓励人们增加节俭减废的习惯,培养珍惜国家资产、人民劳动成果、集体贡献和个人努力的意识;将节俭减废视为日常工作。同步落实建立节俭文化和节俭意识的各项措施;科学的工作思维、高效的时间管理、形成与严格执行纪律相联系的社会道德责任感。
列宁说:“我们必须在国家机器中实行最大限度的节俭。我们必须清除沙皇俄国及其资本主义官僚机构遗留下来的一切浪费痕迹”[8];我们敬爱的胡志明主席强调:“为了向社会主义迈进,我们必须克服缺点,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提高生产率,节约开支,反对浪费,保护公共财产”[9];为了使国家稳步走向社会主义,成功实现党领导百年、建国百年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决心在防止腐败和消极因素的同时,防止和反对浪费。
[1] 胡志明:《全集》,真理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2011年,第7卷,第357页。
[2] 胡志明:《全集》,同上,第7卷,第345页
[3] 胡志明:《全集》,同上,第7卷,第357页。
[4] 胡志明:《全集》,同上,第9卷,第221页
[5] 胡志明:《全集》,同上,第7卷,第362页
[6] 第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文件,真理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2021年,第1卷,第92、93页
[7]《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真理国家政治出版社,河内,2013年,第12页
[8] 维列宁:《全集》,进步出版社,莫斯科,1979年,第45卷,第458、459页。
[9] 胡志明:《全集》,同上,第11卷,第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