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大林织布业的延续

安南 October 23, 2024 16:24

尽管大山乡大林村(都良)的织布业已不如鼎盛时期那样繁荣繁忙,但仍然得以保留,不仅为从业人员带来了收入,也为保护当地长期存在的传统手工艺做出了贡献。

bna_1..jpg
据当地人介绍,大林村的编织业历史悠久。过去,村里有数百户人家从事编织,生产竹篮、托盘、竹篾、竹网、竹帘、竹笼等各种产品。这些产品由合作社进口,销往安城、奠州、琼柳等地的乡村市场。照片:安南
bna_2..jpg
当时,人们根据时代不同,专注于生产某些产品,例如编织竹席、编织竹篱笆来遮盖砖墙等等。2010年,手工窑烧砖瓦被禁止后,大林村编织竹篱笆的传统技艺也随之消失。这里的大多数家庭都放弃了这项技艺,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如今,全村从事编织的人数屈指可数。照片中,72岁的阮氏花女士住在大山乡6号村,尽管年事已高,她仍然每天勤恳地劈竹编织竹席。她平均每天编织1-2张竹席,既接受定制,也制作成品。竹席在家出售的价格为每张11万越南盾或5万越南盾。照片:安南
bna_3.jpg
阮氏然女士(62岁)住在达山乡第六村,从事竹编已有数十年。她说道: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她是家里唯一的农户,要照料5亩稻田和3亩农田,但她仍然抽出时间做竹篱笆。她专门编织竹篱笆,为当地制作米纸的家庭提供服务。每天,她一边劈竹一边编织,可以完成6到7道竹篱笆。每道篱笆售价3.5万到4万越南盾。“编织竹篱笆的收入虽然不高,但维护起来很有趣,能让家人开心,还能挣钱补贴家用,买种子、买肥料……为农业服务,真是‘积少成多’啊。”然女士坦言道。照片:安南
bna_4..jpg
阮公贤先生(74岁)是村民,虽然从事竹帘编织只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但已经颇有成就。他既编织竹篱笆也编织竹帘,但主要以竹帘为主。贤先生认为,很多人都会编织竹篱笆,但编织竹帘难度较高,因此目前村里只有两个人会编织竹帘,而且价格不错,所以他便投资制作竹帘。照片:安南
bna_5.jpg
据贤先生介绍,竹帘分为单帘和双帘两种,常用于悬挂在房屋、家庭教堂、咖啡馆、文物馆等场所门前。竹帘的制作工序繁复,包括劈竹、编织、加固、修边、断绳、清洗、喷漆等等。他承接省内外客户的竹帘制作订单。照片:安南
bna_6-d58a7e883aa35671f28cba49c41eaede.jpg
一些患有先天性疾病的老人,例如大山乡第六村的阮公彦先生(65岁),仍然每天编织竹篮和竹筐来赚取额外收入。照片:安南
bna_7.jpg
在手工艺村经历了多次兴衰更替之后,大林村仍有一些人坚守着这项传统技艺。大山乡6村的阮公都先生(71岁)拥有超过50年的编织经验。他技艺精湛,编织出托盘、篮子、窗帘等多种产品。(图片:安南)
bna_8.jpg
杜先生是达兰村一位技艺精湛的竹帘匠,擅长制作图案精美的竹帘。他家院子里挂满了竹帘,既能遮阳又能装饰。照片:安南
bna_9.jpg
如今,昔日的手工艺村规模已不复存在,村中心仅剩不到十几户人家仍在经营。手工艺村的产品种类也远不如鼎盛时期丰富多样。每个人都根据自身情况和能力,制作一些合适的产品,例如晾晒宣纸的竹盘、窗帘、席子等等。(图片:安南)
bna_10.jpg
如今的达林不再像往常那样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但昔日“名声大噪”的手工艺村的景象依然萦绕在人们心头。许多当地人仍然怀念着逝去的时光,那时织布业曾让数百户人家衣食无忧,养育子女长大成人。照片:安南
bna_11.jpg
面对铝制和塑料制品的竞争,博达乡从事编织的乡民们只选择生产少数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产品,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其中,用于晾晒宣纸的竹帘深受省内外客户的青睐,订单量从几百到几千不等,为工人们提供了稳定的工作。而竹帘则是一种“高端”产品,能带来更高的收入。竹帘品质优良,经久耐用,美观大方,售价为每平方米35万越南盾。图为:大山乡第六村阮公贤家的竹帘。摄影:安南
博达教区的织布业。视频:安南

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