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林彦同志——义静苏维埃运动中的英雄红色自卫队队长
“红色自卫”——这三个神圣的词语已成为义静人民在革命运动(1930-1931)中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的象征之一。
这支自卫队手持简陋武器,却满怀革命热情,敢于直面敌人的现代化机枪,他们的形象已载入苏联祖国的历史,激励着无数优秀青年继续站起来,为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战。在成千上万英勇不屈的红色自卫队战士中,有一位名叫阮林彦的同志——他是清章县碧湖乡红色自卫队的队长。在他的回忆录中,每当他回忆起在党的旗帜下英勇战斗的日子,都激动不已,无比自豪:“几十年过去了,但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当年我拿着指挥棒,带领红卫兵在门安山进行训练的那一天。每当我回忆起我的生涯,我仍然暗自自豪,因为我当年有幸创建并指挥碧昊公社的红卫兵……”
阮林彦同志1906年出生于乂安省清章县清梅乡一个贫困家庭。由于没有田地或菜园,他的父母只能靠打零工勉强糊口。他的童年饱受贫困之苦,15岁时父亲因重病去世,给母亲留下了沉重的负担。

阮林彦的故乡是一片充满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土地,曾是潘廷峰领导的抗法起义军的据点。这里的人民勤劳、坚韧,爱国热情高涨。许多人投身于曹胜将军的军队,为保卫祖国而奋斗。1926年至1927年间,这里人民反抗殖民和封建统治的运动蓬勃发展。1929年,阮林彦同志在孙家忠同志和孙氏桂同志的启蒙下,走上了革命斗争的道路。
1929年9月,阮峰锡同志和潘泰阿同志前往清章县,建立了该县第一个印度支那共产党支部。越南共产党成立后,1930年3月20日,清章县委成立,开启了全县人民革命斗争的新篇章。清章县从最初的一个普通支部发展出7个支部,共有55名党员。红农会、共青团、妇女解放组织等群众组织也迅速发展壮大。
阮林彦同志是一位机敏机智的青年,深受党的理想启迪,荣幸地加入了党的队伍,承担了许多重要任务。他不畏艰难险阻,凭借着党员的青春活力、智慧和热情,成功完成了区内各党支部之间的沟通联络工作。为了迷惑敌人,他时而乔装成伐木工,时而乔装成商人,时而扛着沉重的煤炭去兜售……
在义静省工农高昂的战斗精神氛围中,清章县委召开会议,讨论义安省委政策的落实情况。会议分析了敌人的阴谋诡计、县长潘士邦的阴险伎俩,明确了组织群众进行更大规模斗争的当务之急,决定于1930年9月1日在全县组织一次总示威游行。
为筹备今天的示威活动,阮林彦同志与碧浩市总党组开会商讨部署方案。为了支持群众斗争,党组和阮林彦同志决定组建红色自卫队。碧浩市红色自卫队虽然成立不久,但已有100多名热情高涨的成员。
1930年9月1日,在全区人民斗争氛围的鼓舞下,阮林燕同志率领碧湖乡1400多名农民,在党组领导和红色自卫队的支援下,向清章县政府进发,争取减税和释放政治犯……

来自吉岸乡的民众渡过江河和廌江,与武烈乡、春林乡和大东乡的民众汇合,挤满了月峰渡口。士兵们被群众的热情吓坏了,向示威者开枪,击毙了阮公祥同志,另有两人受伤。这时,碧浩乡的民众赶到,潘世邦和士兵们惊慌失措,四散奔逃。阮林燕同志和群众士气高昂,冲进区政府,闯入监狱解救囚犯,砸毁区政府大楼,烧毁区长潘世邦的住所,然后继续向清谷车站进发。为了保护躲在车站里的区长,士兵们疯狂扫射,迫使示威者散去,以免造成群众伤亡。
1930年9月1日,清章县的示威游行以胜利告终,苏维埃政府在65个村公社成立。在许多地方,在党支部领导下,公社农业委员会代表新政府,在村公社公所内公开开展工作。白天,群众集中精力生产;晚上,他们热情地参加会议,学习民族语言……
阮林彦同志秉承祖国爱国革命传统,与碧好党支部同志们日夜积极宣传,揭露殖民封建政府的恐怖阴谋,号召人民继续团结斗争。凭借这些积极的活动,1931年3月,他被任命为碧好党支部书记和红色自卫队队长。斗争胜利后,自卫队支持的人民更加充满信心和热情,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自愿加入自卫队。在阮林彦同志的领导下,由约200名最积极的红色自卫队队员组成的敢死队成立了。虽然武器还很原始,如锻造的长矛和带顶的长矛(用于狩猎),战术和训练技巧也还很简单,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艰辛,红色自卫队队员的训练精神始终充满热情。
为贯彻党的解救饥荒的指示,碧湖市党支部和阮林燕同志领导的红色自卫队在夺取阮林信、胡盛、胡荣三名恶地主粮仓的斗争中,保护了人民。数百名人民肩扛竹竿、辔头赶往地主粮仓,约120名红色自卫队员手持长矛和戟,为穷人夺取粮食而守卫。在如同节日般热闹欢腾的气氛中,人民对党和革命的信念更加坚定。此次胜利后,碧湖市红色自卫队对人民的信念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成为群众继续为争取自由、粮食和衣物而斗争的鼓舞和动力……

自1931年7月以来,法国殖民者和封建政府竭尽全力镇压义静苏维埃运动。他们不仅使出“以官治民”的伎俩,还从各省调集军队镇压义静革命运动。一方面,他们采取贿赂和诱骗的政策;另一方面,他们增设军事哨所,在各地进行镇压和恐吓。除了原有的两个哨所外,他们在碧湖又新建了5个哨所,并在村庄设立哨所,日夜派兵搜捕干部和党员……
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势,阮林彦同志带领同碧豪县党支部撤退到山中秘密行动,保存实力。夜里,同志们不畏艰险,勇敢地返回村庄,积极动员群众,惩治恶棍。党支部还决定摧毁昆登哨所,以震慑和鼓舞人民士气。阮林彦同志代表党支部向区委报告了计划,并请求指示。克服重重困难和物资短缺,阮林彦同志——党支部书记、自卫队队长——带领党支部同志研制了一种特殊的地雷,用于摧毁该哨所。这种地雷的制作方法是:将小块玻璃放入装有火药的瓶子中,然后将瓶子放入竹筒内,再将玻璃碎片紧紧地塞在瓶子周围,最后将引信穿过瓶口,并将竹条劈成细条缠绕在竹筒外侧。成功制作了12枚瓶雷后,党组开会决定派遣阮林燕同志和阮林章同志(来自金山党组)携带地雷去摧毁要塞。
1931年8月的一个傍晚,阮林燕和阮林章同志按照计划,携带4枚瓶式地雷沿着稻田前往昆登哨所。在敌军坚固的围墙前,两位同志点燃了一枚地雷,并将其扔进哨所,炸伤了几名敌军士兵。敌军士兵惊慌失措,开火射击。驻守在清美山哨所的关敦调来身穿绿色制服的士兵支援他们。由于被敌人包围,知道无法撤回基地,两位同志跑进一间民宅躲藏。第二天,帮长唐率领士兵进驻四个村庄,企图活捉两位同志。在村民的掩护下,阮林燕和阮林章同志成功逃脱敌人的包围圈,安全撤退到森林中。在敌人追击到森林边缘时,两名战友手持地雷,等待敌人靠近,然后向这群士兵投掷了2枚地雷,炸伤了其中4名士兵,迫使他们投降。
埋设地雷摧毁昆登站的行动引起了巨大震动,令敌人惊慌失措,更加疯狂。面对革命的艰难形势,大部分干部和党员被捕牺牲,阮林彦同志秘密撤退到武烈山区开展行动,并计划前往暹罗。但在法国殖民者的横扫之前,阮林彦同志也落入了敌人的圈套,被捕并关押在广舍站(武烈)。两个多月后,他被押往荣市监狱。敌人的残酷折磨使他四个月都只能坐着,不能躺下。由于无法屈服这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意志,南方法院判处他死刑后,又将阮林彦同志和其他许多同志押往邦美蜀监狱。在邦美蜀监狱遭受一年监禁和酷刑后,阮林燕同志被送往大叻监狱,之后又被送往富国岛。1933年4月,他先后被转移到岘港的昆嘎监狱、顺化监狱和荣市监狱。
在荣监狱待了一段时间后,他被转移到炉炉监狱,之后又被转移到饶炉监狱。1939年,他获释并返回家乡。阮林燕继续参加革命活动,将全部精力奉献给党和人民的光荣事业。
在帝国主义监狱中度过了近十年,遭受了无数残酷的酷刑之后,阮林彦同志英勇顽强地捍卫着党员的荣誉,作为一名红色自卫队战士,他从未向侵略者低头。“红色自卫”这三个字成为了他前进的动力,激励着他为了祖国战胜生死。因此,红色自卫队战士,特别是阮林彦同志赤脚、身着布衣、手持长矛和自制瓶雷,勇敢地面对敌人的形象,成为了英勇的苏联祖国神圣而不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