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省制定乡镇调整和合并计划时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根据中央和省行政单位安排的方向,目前,义安省各县级单位已积极研究各方面因素,制定科学的乡镇安排和合并计划,确保安排后提高管理效率,使干部更加贴近群众。
.jpg)
积极落实行政单位设置条件
根据中央和省的指示和定位,近年来,义安省各县级单位已主动研究各种因素和条件,为实施两级政府体制和安排乡级行政单位做好准备。
例如,杜良县重点检查了县级行政机构和公共服务单位的现状(包括县级和乡级行政机构总部),以及县内干部、公务员、公务员和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在检查人员的同时,杜良县还重点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包括制定新行政机构干部和公务员的选拔标准,确保其资格符合要求,同时分析干部和公务员在合并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包括更高的能力和资格要求、数字化转型要求、建设更强大的数字政府等。
目前,杜良县共有189名县级、乡级官员、公务员和公职人员,他们已根据政府2024年12月31日第178号令和2025年3月15日第67号令的规定,在两级政府实行后申请提前退休或辞职。

关于乡级行政单位的设置计划,省委委员、杜良县委书记裴维东同志表示:地方已认真研究并根据7个标准进行审议,包括法律依据;面积、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地形和区域特点;进入和连接行政中心的标准;特殊情况的考虑;合理的行政边界,按照中央、省和地方的指导方针进行适当设置。

对于清章县,根据中央政府关于减少现有乡镇总数 50% 的方针,并审查和研究人口、区域、历史、文化、民族、宗教传统等标准,该县已制定 8 个计划,对 6-14 个乡镇/总共 29 个现有乡镇进行安排,并制定命名方针和总部位置计划。
“这些计划是在与人民、知识分子以及不同时期的县领导进行协商后提出的”,县委副书记、清章县人民委员会主席郑文雅同志表示。

基山、祥阳、昆强等地也已认真研究乡级行政单位的编制和合并方案,严格遵循越共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2025年3月28日第137号决定的编制原则和标准。即,按减少50%左右现有行政单位、不设立微型县级行政单位的方向编制乡级行政单位,使干部真正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服务企业。
地方还认真研究历史、传统、文化、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发展水平、地理位置、交通连接等具体因素,包括偏远地区和与国防、安全、保卫国家主权等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地区,制定安排乡级行政单位的计划。

在制定乡镇行政单位安排方案的同时,结合当前情况制定干部、公务员、公务员及设施管理安排部署方案;全省各地还重点梳理辖区内投资项目和工程,积极筹划对即将竣工的项目和工程进行转增资,注重做好竣工决算清查,偿还基本建设投资债务……
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2025年4月初,省人民委员会成立了5个工作组,负责审查、研究和指导全省各级行政单位的布局和两级地方政府的建设,并在全省多个地方召开会议。会上,工作组指出的问题是,目前,制定乡镇布局和合并计划时,遵循的是各县级单位的行政边界,没有与取消县级后全省的统一联系,也就是说,县级边界已经不存在,但乡镇仍然直属于省。这导致乡镇孤立,地形分散,交通不便,发展空间狭小,纵向地理距离过长……,不适合与同一县级单位内的相邻乡镇合并,但非常适合与其他县级单位相邻的乡镇合并。
.jpg)
这一做法得到了中央的明确认可,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第137号文件也提出了安排和调整乡级行政单位的原则之一:“实行乡级行政单位的设置,不限于现有的区、社两级行政区域范围”。
根据实际情况和中央提出的要求,在各县的工作计划中,省委常委、省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省第五工作组组长冯清荣同志要求各县级单位主动研究、评估并向省提出在相邻县界地区安排乡级行政单位的计划,确保合理的行政边界、发展空间、便利的交通,解决多年来存在于县内乡之间的行政边界争议问题;同时责成内务厅根据各地提出的建议进行全面研究,为省提出科学、有效地安排和改组乡级行政单位的计划提供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杜良县委书记裴维东、县委副书记、清章县人民委员会主席郑文雅提出,该省在制定乡镇调整、合并规划过程中,要明确确定有活力的乡镇、乡区,打造主导增长极,按照全省规划、县级规划,特别是越共中央政治局关于2030年和2045年愿景建设和发展义安省的第39号决议,实现全省的共同目标和任务。
调整后的新乡命名也应遵循中央和省提出的易于识别、简洁、科学的方针,受到关注和重视;鼓励以序号命名,或以县级行政单位名称(调整前)附加序号命名,以利于信息数据的数字化和更新;以历史、传统和文化价值为依据命名,并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
目前,制定乡级行政单位改组和重组方案的时间已所剩无几,该方案需提交内务部,并于2025年5月1日前提交政府,同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项任务已向全省和各省级部门、分支机构和地方提出,务必确保制定科学有效的乡级行政单位改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