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光城县,拜访义安省著名的祭祀鼓工匠
在传承和弘扬刚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安城祭祀鼓艺术的过程中,工匠们默默无闻却意义深远的贡献弥足珍贵。其中,以关城乡(原春城乡,安城旧县)的工匠黎克定最为突出。
.jpg)
艺术家的命运
七月中旬一个周末的早晨,艺人黎克定家门前绿树成荫的大院子里,鼓声震天动地。二十多名学生,大多是孩子,夹杂着一些中老年人,聚精会神地听着艺人的每一次表演。
丁先生双手快速挥动鼓槌,每一次击鼓都果断而缓慢,鼓声如同战场上战马的蹄声般回荡。没有讲台,没有教案,这堂课却充满着炽热的激情,充满着权威的感召,充满着深沉的鼓声,这股力量已经深入了一代又一代义安人的灵魂。

黎克定先生出生于关城乡克甘村黎克氏家族,这里有着悠久的祭祀鼓乐传统。他从出生起就注定与鼓乐结下不解之缘。他说,自幼,每年春天,村里举办甘寺塔节或家族祭祖仪式时,他都会被鼓声所陶醉。3岁时,他便会摇着鼓槌咿呀学语。6岁时,父亲以及家族和村里的长辈们亲自传授祭祀鼓乐和仪式鼓乐的基本技巧。

八岁时,他的才华得到了全村人的认可,他被邀请加入村里的鼓队。此后近50年,他从未缺席过家乡的每一个节日。凭借着积累的经验,自2015年起,艺人黎克定受村里委托,负责手持大鼓(大鼓),带领祭祀鼓队,为各种祭祀活动服务。这个职位不仅需要精湛的个人技艺,还需要在社区中享有盛誉、经验丰富、领导能力强。
艺术家黎克定在祭祀鼓艺术的道路上一路前行,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2015年,他在甘寺-佛塔节传统祭祀鼓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023年,他与关城乡祭祀鼓队在卡寺节祭祀鼓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黎克定先生不仅是一位祭祀鼓艺人和李清小学的美术老师,他还花大量时间绘画、作诗、作曲,这些活动有助于他表达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他目前是乂安省文学艺术协会诗歌委员会委员,也是当地艺术和诗歌交流项目的常客。
丁先生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演奏家,也是在建立安城祭祀鼓艺术遗产档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人物之一。他提供了关键信息,并直接支持义安省文化厅完成档案,提交给文化体育旅游部,将安城祭祀鼓列为遗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24年初。
渴望“保留火种”的起源
丁先生对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并不局限于自己居住的地区,他还积极在省内外许多地方教授击鼓,将甘村击鼓的神圣氛围和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带到了这里。
在他组织的鼓课上,除了教授技巧之外,他总是注重讲解每一个鼓点、每一个演奏位置、每一个演奏情境的含义。

他分享道,祭祀鼓的每一次敲击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时而雄伟如奔马,时而低沉如潺潺溪水,时而悲壮如祭祀先人的悼词。对他来说,学习击鼓不仅是学习一门艺术,更是学习做人,懂得尊重长辈,传承传统,并对社群负责。
秉承着保护和弘扬先辈文化遗产的精神,艺人黎克定与志同道合的人们开展了许多具体的活动。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成立“克甘村鼓社”(原春清乡鼓社),使保护工作制度化,从口头自发的形式转变为更有组织、更专业的模式,为鼓艺的教学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丁先生和俱乐部的教学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不仅在安城旧区,还在省外其他地区向许多家庭传授了传统的击鼓艺术。数百名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接触并学习了这门艺术。

除了教学活动外,克甘村鼓社还计划利用科技手段制作视频,传达保护和推广这一艺术形式的意义,帮助安城鼓突破地域障碍,接触到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
祭祀鼓乐不仅是一种传统艺术,更是故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它是起源之声,是连接祖先与当代子孙的神圣节奏。因此,这鼓声需要永远回响——不仅在寺庙和佛塔中,更在年轻一代的心中。
鼓艺人 Le Khac Dinh(义安省 Quan Thanh 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