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关清,拜访义安省著名的祭祀鼓工匠
在保护和传播安城祭祀鼓艺术(一种刚刚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艺术形式)的征程中,工匠们默默而深刻的贡献极其宝贵。其中杰出的代表是来自关城乡(原安城县春城乡)的工匠黎克定。
.jpg)
一位艺术家的命运
七月中旬的一个周末早晨,在工匠黎克定家门前绿树成荫的大院子里,鼓声响亮。二十多名学生,大多是孩子,还有一些中老年人,认真地观看工匠的每一次演示。
丁先生的双手快速挥动着鼓槌,每一次击鼓都果断而缓慢,鼓声如同战场上马蹄的轰鸣。没有讲台,没有教案,这堂课完全由炽热的激情、极具感染力的感染力和深沉的鼓声引领,这鼓声早已深深触动了乂安人民几代人的灵魂。

黎克定先生出生于关城乡克甘村黎克家族,这里有着悠久的祭祀鼓传统。他似乎从出生起就与鼓声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从小到大,每到春天村里举行甘寺节或家族祭祖仪式时,鼓声便会萦绕耳畔,让他仿佛置身梦乡。三岁时,他就能咿咿呀呀地敲打鼓槌。六岁时,他的父亲和村里的长辈们便开始亲自教他祭祀鼓和仪式鼓的基本演奏技巧。

八岁时,他的才华被全村人认可,受邀加入村里的鼓乐队。此后近五十年,他从未缺席过家乡的任何节日庆典。凭借丰富的经验积累,自2015年起,工匠黎克定(Le Khac Dinh)被村民们信任,负责掌管大鼓,并管理祭祀鼓队,为各种祭祀仪式服务。这一职位不仅要求精湛的个人技艺,更需要他在社区中享有的声望、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在与祭祀鼓艺术结缘的漫长岁月中,艺术家黎克定(Le Khac Dinh)取得了诸多卓越成就。2015年,他在甘寺-宝塔节的传统祭祀鼓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023年,他与关清乡的祭祀鼓队在加寺节的祭祀鼓比赛中再次斩获一等奖。
黎克定先生不仅是一位祭祀鼓演奏家和李清小学的美术老师,他还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绘画、诗歌创作和音乐创作——这些活动帮助他表达对故土的深厚情感。他目前是义安省文艺协会诗歌委员会的成员,也是当地艺术和诗歌交流项目的常客。
丁先生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表演者,他还是安城祭祀鼓艺术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供了关键信息,并直接支持义安省文化厅完成安城祭祀鼓的遗产保护申报,最终提交给文化、体育和旅游部,以期将安城祭祀鼓认定为国家级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初。
想要“守护起源之火”
丁先生对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不仅限于他居住的地方,他还积极地在省内外的许多地方教授打鼓,将甘村鼓的神圣氛围和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带到了各地。
在他组织的鼓课上,除了教授技巧外,他还总是注重解释每个鼓点、每个演奏位置和每种表演情况的含义。

他分享说,祭祀鼓的每一次敲击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有时雄伟壮丽,如同骏马奔腾;有时深沉悠扬,如同溪流潺潺;有时悲怆哀婉,如同悼念先祖的悼词。对他而言,学习击鼓不仅是学习一门艺术,更是学习如何做人,懂得尊重长辈,传承传统,并对社群负责。
秉持着保护和传承先祖文化遗产的精神,工匠黎克定及其志同道合者开展了多项具体活动。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成立“克甘村祭祀鼓俱乐部”(原春城乡祭祀鼓俱乐部),旨在将保护工作制度化,使其从口头传承、自发进行转变为更加系统化、专业化的模式,从而为祭祀鼓艺术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丁先生和俱乐部的教学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不仅在安城县(旧址)向许多家庭传授了传统的击鼓艺术,而且还惠及省外其他地区的家庭。数百名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接触并学习了这门艺术。

除了教学活动外,Ke Gam 村鼓乐俱乐部还计划利用科技制作视频,以宣传保护和推广这种艺术形式的重要性,帮助安城鼓克服地理障碍,接触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
祭祀鼓不仅是一种传统艺术,更是故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它是起源之声,是连接祖先与后代的神圣节奏。因此,鼓声需要永远回响——不仅在寺庙中,更要在年轻一代的心中。
鼓艺人 Le Khac Dinh(义安省 Quan Thanh 公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