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少数民族女孩倾情讲述乡村故事
乂安省三乐乡的少数民族村寨,掩映在翠绿的山峦间,显得宁静祥和,又富有特色。在这里,来自新泰村的泰颜氏红娟姑娘,每天都坚持不懈地将日常生活描绘成清晰的画框,怀揣着一个简单却伟大的梦想:让家乡的农产品更贴近消费者。

清福-庆里/技术:洪台• 2025年9月2日

秋高气爽,阳光依旧刺眼,但在高地的Tri Le村,清晨的露珠已与寒意交织,为深绿色的山坡带来一丝凉意。古老的森林、嫩绿的稻田,以及流淌在岩石缝隙中的溪流,勾勒出一幅幅如画的水彩画。
通往谭泰村的道路蜿蜒曲折,在陡峭的山坡间穿梭,路边是成片的嫩竹笋林,偶尔点缀着茂盛的紫色桃金娘灌木丛和鲜红的杜鹃花。

深入村落,掩映在树荫下的简朴吊脚楼,菜园里传来孩子们欢笑奔跑的声音,老奶奶们嘴里哼着古歌……一切都是那么简单熟悉,却又充满着人性,温暖真挚,令人感动。
那个村庄,是颜氏红娟——一个心灵充满情感和抱负的女孩——出生和成长的地方。然而,这位1997年出生的女孩的记忆,不仅仅是大自然的绚丽色彩,还有一连串风雨兼程的艰辛岁月……
家中有四个姐妹,作为长女,Quyen 的母亲去世后,她不得不早早承担起家庭的责任。父亲再婚后,Quyen 和年迈的祖母一起生活,她的兄弟姐妹们则分成两组,一组跟随父亲,一组跟随叔叔。
那些看似平静的岁月再次被打破,因为 Quyen 的父亲因癌症去世。从此,四姐妹只能互相依靠,依靠祖母瘦弱的手臂,依靠亲人……


通往田野的蜿蜒土路,湿滑的雨季,背着玉米篮迟归的日子……都铸就了Quyen的毅力。女孩们告诉自己要努力学习,这样有一天她才能跨过村里的竹篱笆,走出土坡,来到田野,到达新的天地。初中毕业后,Quyen考入了省立少数民族寄宿高中。
三年的离家求学,是一段充满学习的日子,同时也让她思念着家乡、祖母和失去双亲的兄弟姐妹。凭借着非凡的努力和刻苦学习,Quyen克服了种种困难,考入了荣市大学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系——这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之一。大学期间,Quyen做过家教、售货员、服务员和洗碗工,以此维持生计。



毕业后,这位年轻的女孩在荣市老城区做了两年的合同教师。后来,爱情把她带回了家乡,在一个边境村庄当老师。但没过多久,Quyen就辞职了。“我不是不再热爱这份工作,而是我想找到另一个方向,离家人更近一些,也为我的村庄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Quyen吐露心声。

辞去教职,在家照顾孩子后,Quyen开始尝试制作视频。起初,她只是一些短片,记录村民们的日常生活:早上去田里干活,下午去溪边玩水,以及围着篝火吃饭。


场景很简单,没有道具,没有精心设计的剧本,只有一部她戏称“破手机”的旧手机,表妹帮她拿着摄像机。在这些视频里,Quyen既是旁白,也是主角。
奶奶们、村民们、赤脚的孩子……成了最质朴的“演员”,不化妆,不演戏,全程真诚自然。
凭借着坚持不懈的努力,Quyen 每天都会研究、学习并制作 7-8 篇内容,并定期每天发布 2 个视频。“学习之后,我知道如何更系统地制作视频,内容也更连贯,知道如何找到亮点,知道如何选择更生动的角度……”Quyen 分享道。


Quyen视频中的自然风光被逼真地再现。清澈的小溪流过长满青苔的岩石,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虾和鱼的来源。
村里的孩子们哈哈大笑,在凉爽的岩石间快乐地捉着螃蟹和鱼,然后在一天结束的时候,他们咯咯地笑着一起炫耀自己的成果。
村庄周围郁郁葱葱的森林不仅是鸟类的栖息地,也是蕴藏着各种林产品的“宝库”,苦笋、甜笋、蕨菜、野菠菜……




阮春福与当地村民一起砍嫩竹笋、采摘新鲜山菜的画面成为视频中的亮点,让观众感受到山林清凉的味道,感受到泰国人民在每一个劳动阶段的熟练和细致。
山坡上绵延的玉米地、成熟的瓜田、飘香的糯稻田,构成了一幅生动活泼的农耕画面。阮权与当地村民一起下田耕耘,从播种到收获,拍摄每一个细节,让观众既看到辛劳的劳作,也感受到劳动的喜悦。



Quyen 视频中的另一个亮点是特写拍摄的传统泰国菜肴,既正宗又诱人。
观众可以看到在热炭上烤制的溪鱼的画面,每一块煮熟的软烂鱼肉混合着森林烟熏的气息,让人闻到那股独特的香味。又或是与山林息息相关的竹筒饭,从挑选竹筒、淘米、在热炭上烤制,到剥去滚烫的竹皮,白米香喷喷的,每一个步骤都清晰地记录下来,让人感受到高原的亲近与熟悉。
或是肉酱,或是树叶汤,或是其他菜肴……这些蕴含着山林风味、采用传统方法烹制的菜肴,在每一帧画面中都显得诱人而珍贵。此外,影片中也不乏一些自然特色菜,例如盐烤蜂蛹、蒜炒岩苔,这些地方虽然罕见,但却深受泰国人民的珍视和传承。如今,Quyen 将这些美食带到了荧幕,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
阮春福不仅记录了劳动和美食的场景,还细致地带领观众走进泰国人民独特的节日习俗。丰富多彩的新米庆祝仪式,笛声锣鼓齐鸣,身着传统织锦服饰的妇女手持班花,姿态庄严而又充满欢乐。
影片还生动展现了“祭神”这一祈求村民丰收、安康的神圣仪式。长辈们教给年轻一代传统的舞蹈和歌曲,让观众感受到人与山林、古今之间的血肉联系。

“我只想记录下每天发生的事情,让远方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新稻的香味,村里孩子们清脆的笑声,或是村民们扛着农产品回家时明亮的眼睛。”——Quyen分享道。Quyen拍摄的视频并非简单的片段,而是村民们劳动和生活的生动片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泰国人民栖息在山坡上,赤脚抓着树根,双手灵巧地采摘着野菜,耕耘着成排的玉米,照料着瓜果……
有些场景朴素却充满人性,比如母亲背着篮子野菜回到村里的画面,比如孩子跟着母亲在溪边捕鱼的画面,比如溪水拍打岩石的声音,如同山林的乐章。Quyen不畏艰辛地涉水,采摘竹笋,捞鱼,然后烹制出泰国特色菜肴:烤鱼、竹筒饭、蒜蓉炒野菜……这些菜肴都倾注了她所有的灵魂和童年的记忆。
那些简单的视频,却意外地触动了很多人的心。每个视频下方都写满了爱和鼓励的评论。很多人说,看到这些视频,想起了童年的村庄,而那些远离家乡的村民,在重逢父母亲人时,更是感动得热泪盈眶。


Quyen一步步坚持不懈地制作视频,用真诚、朴实、朴实却又饱含对村庄热爱的语言征服并吸引着观众。目前,Quyen的TikTok频道拥有1万名粉丝,粉丝专页“Truong Son Girl”拥有5万名粉丝。
朴实的故事情节和泰国少数民族女孩的生动形象,带领观众踏上探索群山的旅程。这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画面,更是Quyen讲述勤劳、刻苦、文化认同以及人与山林之间紧密联系的方式。

Quyen 的特别之处在于,她制作视频不仅是为了娱乐或留住回忆,还为了传播对祖国的热爱,宣传泰国村庄的美丽与和平,并激励她周围的人……通过广泛传播的视频,Quyen 已经成为村庄与外界之间的桥梁。
小女孩的愿望是把家乡的农产品接上去,扩大产量,这些农产品是少数民族人民用汗水、辛勤和双手做出来的:玉米、甜瓜、香糯米、土猪、溪鱼……都带着山林的味道,却不为很多人所知。
Quyen 思考道:“我们如何才能让清洁优质的产品不仅销往乡村,还能惠及更远的地方?我们如何才能让人们对生产感到安心?如何才能让每一粒玉米、每一条鱼都支付合理的价格?”我衷心希望,有一天,泰国 Tri Le 产品能够拥有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为人们带来可持续的生计。

视频里,一筐筐金黄的玉米,一筐筐嫩绿的瓜,一捆捆沾满露水的蔬菜,还有嬉戏玩耍的溪鱼……画面不仅美丽,更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这些都是山林的精华。多亏了Quyen的视频,旱玉米、旱糯米、土猪和溪鱼传遍了各个地区,传遍了南方、北方,甚至跨越了国界。
视频中出现的当地居民罗氏进女士笑容灿烂:“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网上看到自己,这么多人都在询问我。我非常高兴和兴奋。多亏了Quyen,大家才更了解我。”


忙碌的工作之余,Quyen依然对家乡的小路、山坡、溪流怀有深厚的眷恋。每一个视频,都是生活的片段:熙熙攘攘的周末集市,缤纷多彩的象汗节,田野里金黄的丰收季,或是红柴炉旁的一顿简餐。那个小女孩不仅用文字,更用心讲述着乡村的故事,用她对每一粒玉米、一捆蔬菜、一尾鱼儿的热爱……
“每发一个视频,背后都寄托着传播家乡农产品、连接本地消费的愿望。一切才刚刚开始,一切都是‘艰难的开始’。在这一路上,我非常需要同胞、政府和热爱大山的人们的支持。”
我也希望我的故事,我如何克服童年的艰难,学习,并为自己找到机会的故事,能够激励我周围的人,激励这个偏远村庄的年轻人,让他们更加自信,也希望更多的人修建运河,讲述更美丽、更深刻、更感人的故事……”

在遥远的边陲,有一颗始终向往乡村的心,有一道声音,如溪水潺潺流淌,历经多少个雨季和晴天……
颜氏红娟的故事如同山夜中摇曳的小火苗,为高原村落点亮希望,点燃梦想。虽然那古老的手机屏幕依然在每个清晨和傍晚亮起,但娟的旅程依然漫长。尤其是直黎边境的村庄,乃至整个义安高原,不仅因其风土人情和美景而被人们铭记,更因其通过淳朴小路来到市场的、散发着山林清香的洁净产品而被人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