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气候变化共存——第三部分:恢复贫瘠的沙地和土地

贫瘠的土地,莎草比一般人多;绵延的沙滩上,只有木麻黄树才能茁壮成长;曾经是“死地”的盐碱地、酸性硫酸盐田……但通过义安人民的双手和智慧,它们逐渐复苏,长满了翠绿的果树,变成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虾场,创造了宝贵的农副产品……

2010年之前,宜田乡北胜村海东海滩是一片绵延的白色沙滩,只有木麻黄和海菠菜才能生长。更何况,沙洲和海滩上堆积着垃圾,浪费了土地资源,污染了海洋环境。直到2013年,阮文豪先生才向宜田乡申请许可,然后携妻子来到海东海滩,改良白沙,挖坑、围起池塘,并铺上防水布养虾……

把荒芜的沙洲改造成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虾塘,初期的艰辛难以言表。阮文豪先生说:“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这个沙洲。筑堤、引水、铺防水布,买来大斑节对虾和南美白对虾养虾,但由于技术不精,虾子生病、死亡,损失惨重。就这样养了几茬之后,我积累了经验,掌握了养殖方法,虾子活得健康,体重达标,产量稳定。从此,家里很快收回了本金,盈利了,又回来投资,扩大了养殖面积。”

Mô hình nuôi tôm trên cát ở xã Nghi Tiến (Nghi Lộc).
Nghi Tien 公社 (Nghi Loc) 的沙养虾模式。

从1000平方米的虾场2如今,郝先生夫妇已将面积扩大到5000平方米。2除了在土塘里用篷布养虾外,郝先生逐渐转向在圆形池塘里用篷布和屋顶养虾,并将高科技应用于养虾。平均每年出虾两茬,收入达数十亿,利润约5亿至7亿越南盾。郝先生一家盖起了房子,买了车,养育了孩子,并为当地3名工人创造了固定就业岗位。

最初,宜仙公社只有几户人家“冒险”到前防和海顿的沙洲上挖塘养虾。如今,已有11户人家加入,养殖面积近3公顷,年收入达150至170亿越南盾,为数十名当地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像郝先生、越先生、强先生这样的人家都靠养虾致富了。

Những đầm tôm trên cát ở huyện Diễn Châu.
演州县沙滩上的虾塘。

演州乡(Dien Chau)的海岸地区也面临同样的困境。这里曾一度荒废,沙洲狭长,燃烧着,杂草丛生,垃圾遍地。自2010年以来,这里建立了沙地虾养殖场,形成了繁荣的海鲜经济区。这些高科技虾养殖场配备了温室、水泵和增氧系统,昼夜不停地运转,投喂、池塘温度测量、水环境指标等环节都通过智能手机上的智能操作系统进行控制。得益于此,每年有3次“稳定”的虾产出,每公顷年收入可达20至30亿越南盾。

据初步统计,全省沙虾养殖潜力面积约600公顷,目前已投入养殖面积200多公顷,主要集中在演州、黄梅镇、宜禄、门炉镇等地。沙虾养殖被誉为义安省有效的经济模式,被喻为“点沙成金”。

炎炎夏日,田野干裂,黄梅县梅兴坊的土井田里依然绿意盎然,满是绿萝的色彩。两年前,这片土井田里还是一片荒芜,野草长得没过膝盖。在此之前,人们曾尝试种植豆类和花生,但由于土壤盐碱化,植株发育不良、早死、产量低,只能荒芜。与此同时,琼吕县河海沿岸虾塘和沙洲边生长的野生绿萝,由于混凝土的铺设而逐渐稀少。虽然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价格不断上涨,但绿萝却在逐渐枯竭。陈文君(1984年生,黄梅县琼荣市人)担心盐田荒废,菜籽油稀缺,便萌生了在荒废盐田上培育菜籽油的想法。

全先生在土井田地里测试了土壤的酸碱度后,发现那里非常适合种植空心菜。他“冒险”承包了1公顷土地,将野生蔬菜加工成商品,大量供应市场。“接到合同后,我用尽积蓄,向亲朋好友借钱,在这片荒地上投资了近10亿越南盾,平整改良土壤,修建排水系统,安装自动灌溉喷头。空心菜虽然是野生蔬菜,但要进行精耕细作并不容易,需要3-4次种植才能成功。一方面,我们必须遵循植物的自然特性,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懂得添加有机物质,例如发酵鸡粪、发酵鱼露渣和盐水……这样才能使蔬菜植株生长良好,发育良好,幼苗期长,全年可收获。”全先生说。

正是凭借这些“秘诀”,陈文君先生成功驯化了水含羞草——一种生长在虾塘和盐田边的野生蔬菜,产量低、产量低,几乎没有经济效益。驯化后,只要精心照料和处理,水含羞草每3-5天就能收获一次,每茬重3-5公担/担。由于采用轮作种植,陈文君先生的田地几乎每天都能收获水含羞草,销往市场。目前,水含羞草的价格在每公斤1.5万至2.5万越南盾之间;扣除成本后,每年可为陈文君先生家带来约10亿越南盾的收入,并为3-5名当地工人创造稳定就业。

拉乌洛特不仅在省内供应,在全国许多知名餐厅和酒店也都有售,被认为是一道独特、健康、清淡的菜肴。尤其是中部沿海地区的许多地方,都联系全先生订购种子,准备在盐碱地地区进行试验种植。

Cánh đồng rau nhót trên đồng đất nhiễm mặn ở TX. Hoàng Mai.
黄梅镇盐碱地上的空心菜田。

近期,陈文君先生所属义安蔬菜合作社计划在琼琉、黄梅、演州等地租赁更多废弃盐碱地,扩大种植海马齿苋、地丁、海芦笋等蔬菜和耐盐植物的面积,同时与当地民众合作,进行技术转让、种植和消费,旨在“绿化”盐碱地,为民众创造生计,改善环境。

陈文君表示:“我只是希望在建立稳定的种植区后,对黄麻植物的成分进行分析和质量检测,然后加工成黄麻粉、黄麻茶、黄麻饼等,打造沿海地区的特色产品,为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可持续盐碱农业模式做出贡献。”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