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莲国家级特别历史遗迹区(南丹县)是义安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每年接待数百万国内外游客。在地方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金莲国家级特别历史遗迹区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凭借这一地位,该遗迹区不仅是游客与南丹县之间,乃至整个义安省与全国乃至国际友人之间的文化旅游桥梁,通过包括地方“产品”在内的物质和精神价值,传递着文化和旅游的理念。

然而,在参观金连国家历史遗址时,不少外地游客表示:“想买一件具有胡伯伯家乡特色的纪念品送给亲朋好友,但很难选择。遗址区的摊位只卖一些在国内随处可见的普通商品,只有少数带有地方特色的商品,不太适合作为纪念品或礼物购买。”
对金莲国家特别历史遗址管理委员会管理的书店、文化用品和纪念品以及遗址停车场外的摊位进行调查后发现,那里有很多关于名人的画作、照片和书籍(这些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买到);印有“回忆胡伯伯故里”字样的衬衫和帽子,价格便宜,质量差。这里出售的礼品在越南其他许多地方都很受欢迎:白千层油(顺化)、紫菜糕(太平)、焦米(清化)、椰子糖(槟椥)、古都糖(河静);尤其是中国产的儿童玩具、橡胶凉鞋……来历不明。

一些被认为产自义安省的产品包括:荷叶茶(用大塑料袋包装,按公斤出售)、木薯淀粉(按公斤出售)、酱油(按大瓶出售)……这些产品包装很大,不适合送礼。当游客了解并询问购买这些产品时,这些柜台和商店的工作人员和卖家要么漠不关心,要么缺乏技巧,无法向游客介绍南丹县乃至整个义安省的特色产品。
令人担忧的是,南丹县虽然有很多优质的“农家乐”产品,例如牛肉火腿、木薯淀粉、桂正粉丝、莲藕制品等,在省级评比中荣获三星级或四星级称号,但在摊位上却“不见踪影”。森桂北农业合作社主任范金进先生分享了他的感受:“合作社目前拥有9个“农家乐”产品,其中4个四星产品,5个三星产品。合作社的产品全部来自莲藕,带有胡伯伯故乡金莲的鲜明特色。我们合作社和其他一些合作社曾多次提议在遗迹区借用或租用摊位和商店来推广和销售产品,但一直未获批准。事实上,如果在这里销售本地的“农家乐”产品,游客会更有好感。另一方面,我认为,我们不应该销售来历不明、与义安省毫无关系的产品。”

义安省的特色商店出售“混合”的外省市产品,没有本地OCOP产品的情况不仅发生在该省的旅游区和景点。这种情况也发生在该地区的休息站和车站。

CKC 休息站(位于演州县演安乡)是 1A 国道上的一个大型休息站,服务于前往南北的旅客,其中包括许多游客。休息站出售三个地区的特色商品,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在售商品中,义安 OCOP 产品只有南丹小牛肉香肠。最受欢迎的商品是 cu do 糖果(河静)和 Ba Lang 鱼露(清化)……同样,在永新新城区(荣市)的一家义安专卖店里,也找不到一件义安 OCOP 产品。
在沿海旅游小镇库阿洛(Cua Lo),位于海滩浴场和休闲区的中心地带,纪念品摊位主要出售消费品和服装,这些商品在市场上颇受欢迎。几乎没有摊位出售库阿洛镇和该省各地的OCOP产品。这种情况在库阿洛的市场上也存在,当地的OCOP产品几乎不存在。据商贩介绍,鱼露、鲭鱼和虾酱等虽然被认定为OCOP产品,但很难买到。因为当地人需要时会去加工厂购买;游客对此兴趣不大。

来到海江1号传统鱼露工艺村(宜海坊,门罗镇),我们了解到:自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以来,海江1号鱼露帮助当地居民增加了收入。每年,工艺村向市场供应约100万升鱼露,总收入约350亿越南盾/年,平均每户每月收入600万越南盾……然而,市场在吸引游客到门罗镇旅游休闲方面并未取得预期的进展。
据海江省一号鱼露村的村民介绍,为了扩大市场,除了沿用传统生产方式,并运用新技术过滤有毒物质外,村里的产品还采用多种规格的瓶装,并在瓶身印上所有必要的信息。鱼露生产户主阮氏边女士分享道:“得益于这一改变,村里的产品初步接触到了一批游客,也消耗了一定数量的产品。然而,与每天来到沿海城市门罗的游客数量相比,这些消耗量实在微不足道。”
同样,在库阿罗镇,拥有OCOP产品海江2号烤鲭鱼的兴农加工厂老板阮氏侬女士也表示:“大部分产品都卖给了贸易商,然后分销到荣市和该省其他地区。其余的则运往河内和北部省份的消费场所。游客经常成群结队地来到工厂,当场品尝,并买一些作为礼物,但数量并不多。”

谈到顾客稀少的原因,义安省的休息站和专卖店的工作人员表示:“一般顾客,尤其是游客,在决定购买商品之前,往往会非常谨慎地挑选。他们选择的商品通常都是知名品牌。而OCOP的产品在该省尚未获得品牌认可,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不高,因此没有得到优先考虑……一些位于义禄县的休息站和专营义安特产的商店由于销售疲软和亏损而不得不关门歇业。”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OCOP产品目前仅覆盖普通消费者,尚未占据旅游市场的主导地位。河内游客黎秋贤女士分享道:“我去过义安省几次,在Cua Lo度假,在西区进行社区旅游,想买一些产品送给亲戚朋友,但很难选择。虽然产品很多,但缺乏特色和独特性,市场上也没有品牌。款式和尺寸也不合适。例如,符合OCOP标准的义安省鱼露产品根本无法与藩切、富国岛、巴朗等地的鱼露相比。”
安乡特色产品在旅游市场上缺席,缺乏游客的认可,其原因有很多:首先,安乡特色产品本身吸引力不大,缺乏竞争力,品牌效应不明显,不符合消费者的口味。其次,产品推广仍存在诸多局限性,尤其是线上渠道和电商平台的产品推广不够醒目、生动、吸引人。第三,安乡特色产品的选拔和开发没有注重特色化、针对性和代表性,“一乡一品”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仍停留在跟风阶段。义安省消费者自身对本土特色产品缺乏支持,没有将家乡产品打造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特色产品。

省委副书记、省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黄义孝同志在2021年全省推广一乡一产品和2022年部署“一乡一产品”计划会议上也明确指出了一乡一产品存在的不足:第一,一乡一产品主要以手工为主,技术设备落后,生产中科技进步的应用还不够;第二,一乡一产品生产者对产品设计、标签、包装、证书种类等还不够重视;第三,一些地方还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对开发新产品不够重视;一些地方和生产者对该计划的积极性不高;第四,用于实施该计划的资源还比较有限,主要是整合,导致实施过程中存在困难;一乡一产品的商业推广、介绍和宣传工作还不够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