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电影中的蒙族文化——第一部分:语言翻译错误

上述影片均基于京族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制作,并由京族人继续制作;也没有任何资料证实当地苗族人民深度参与了文化指导工作。因此,影片中讲述的故事、所蕴含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或多或少可能与当地社区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

电影《夫妻阿福》片段

电影《阿福的妻子》(1961年)改编自作家苏怀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封建和殖民统治下贫困弱小民族的苦难故事。片中,米氏被迫背负父母的债务,嫁给了村长巴茶的儿子阿苏;阿福则是一个孤儿,没有亲人,是苗族民间传说中的典型人物。这些人物生活在凤义、北安、山罗等地的苗族聚居区。分析和理解影片中的细节时,我们需要将影像、习俗以及对苗族文化的理解置于相同的语境中。

在原版短篇小说《阿福的妻子》中,作家苏怀误译了蒙族文化中“鬼”的概念,这一错误在 1961 年的电影版中被重复使用,但并未对这一概念做进一步的解释。

1分10秒34秒的画面,阿苏阻止了米跟随法军的移民队去老挝躲避战乱,并不断喊叫,紧紧抱住米,说道:“你是我家的鬼……你是我家的鬼……我家的鬼,只能死在我家……只能死在我家。”

Cảnh phim nhân vật A Sử ngăn trở nhân vật Mị đi theo đoàn di cư của quân Pháp sang Lào tránh chiến tranh.
阿苏阻止咪咪跟随法军为躲避战乱而迁徙到老挝的场景。

这句话其实是苗语中一句著名的成语,原文是:“ciaj ua koj neeg,tuag ua koj dab”。总体来说,蒙族社会中的女孩子,在心灵上是依赖男人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在蒙族文化中,人由两部分组成:肉体(lub cev)和灵魂(ntsuj plig)。根据传统信仰,蒙族人绝对不能缺少身体的这两个部分之一而生存。

其次,在蒙语中,常被译为“ma”的“dab”一词,实际上是泛指没有肉身的生物,包括:灵魂(ntsuj plig)、神(dab qhuas/dab neeb)、鬼(dab/dab qus)、魔鬼(dab tuag、dab phem),(尤其是“dab neeg”一词,虽然也包含“dab”一词,但带有神话色彩)。根据不同的使用语境,需要对京语中“dab”一词的原文做出不同的理解。

第三,人出生,无论男孩女孩,都是先有肉身。三天后,蒙族要举行迎魂仪式(hu plig),歌词类似电影《包的故事》(2006)开头包老母葬礼上的歌词,把魂魄(plig)招回肉身。届时,蒙族孩子就被纳入父家的灵性体系(dab qhuas)。如果是女孩,蒙族结婚时,新娘回家后,蒙族人会立即用一对鸡或一捆燃烧的木柴在新郎新娘头顶上旋转几圈,新郎进男家前,站在大门前,迎接女孩的魂魄(ntsuj plig)进入夫家的灵性体系(dab qhuas)。从此以后,女孩将不得不带着属于夫家的肉体和属于夫家精神体系的灵魂生活。儿媳/女婿一旦加入夫家/媳妇的家庭,便会成为这个家庭的终身成员,这种现象在许多文化中也存在,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三从”观念,以及西原许多民族的“接绳”习俗。

Nhà trai làm Lễ nhập gia cho cô dâu khi hành trình đón dâu kết thúc.. Nguồn: Thế Dương/dangcongsan.vn
婚礼结束后,新郎家会为新娘举行乔迁仪式。图片来源:The Duong/dangcongsan.vn

因此,在不完全理解“dab”一词不同含义的情况下,人们常常轻易地将其翻译成京语中的“ma”。这导致了一些误解,例如,苗族人举行仪式将鬼魂召回父母家,而结婚后则成为夫家鬼魂,正如作品《阿富的丈夫和妻子》中所描述的那样。

在影片语境之外,如果将“dab”一词误解为蒙语中的多义词,很容易引发我们经常遇到的很多关于蒙文化的误解,比如蒙族崇拜鬼魂(其实是崇拜神灵和祖先,祖先和亡人的灵魂);或者蒙族崇拜鬼魂(其实是崇拜神灵或除鬼、和解)。

* 家

* 第二课:电影中的文化背景错误

* 教训三:电影扭曲了性别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