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林乡(Thanh Chuong)的杨文图先生在为当地一家养猪场安装设备和电气系统时,发现了一个不仅困扰着该养猪场主,也困扰着许多其他养猪场的问题:每天处理数千头猪产生的大量粪便。杨文图先生说:“该养猪场的猪平均每年排出约600吨粪便。尽管养猪场投资了一套利用滤池和调节湖进行处理的系统,但效果仍然不够彻底。恶臭污染环境,运行成本高昂,而且经常超负荷运转。”

涂先生补充说,他已经与一个5000多头猪的养猪场商谈合作,建立了一套利用蚯蚓处理猪粪的系统。2020年,该系统开始运行,他也开始投放第一批蚯蚓。猪群的粪便经过收集和过滤后,会直接转移到浸泡处理池,猪粪与水混合后直接泵入水中,用来养蚯蚓。

目前,该农场每年生产约10吨蚯蚓和300吨粪肥;蚯蚓被加工成蚯蚓汁,用于植物叶面肥或添加到动物饲料中,许多人前来购买,用于喂养鳗鱼、鸡和鱼;蚯蚓粪也很受欢迎,尤其用于清洁花果园。目前蚯蚓价格为4.5万至5万越南盾/公斤,粪肥价格为3500越南盾/公斤,该农场每年收入约10亿越南盾。

涂先生还与当地其他畜牧养殖场合作,开展蚯蚓养殖,将畜禽粪便加工成蚯蚓的技术推广到数百个农场、农户和畜牧养殖户。清林乡农民协会主席泰文全先生表示,通过这种模式,当地居民学会了如何利用畜禽粪便养殖蚯蚓,既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杜良县竹山乡9村陈文贤先生家除了卖掉200公斤鳗鱼外,还忙着修建、盖上盖子、密封好蚯蚓养殖池,并继续扩大无泥鳗养殖规模,以蚯蚓为饵料。他们把蚯蚓养殖池建在约30厘米高的地方,精心盖好,防止蚯蚓被虫子啃食。由于蚯蚓喜阴,所以蚯蚓会粘在池壁上,生长得很快。

Tru Son 乡与 Dai Son 乡(Do Luong 乡)接壤,而 Dai Son 乡的水牛和奶牛市场是全国最大的市场之一。Hien 先生意识到每次集市都会产生大量来自数千头水牛和奶牛的粪便,因此于 2017 年开始学习养殖蚯蚓,以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粪便资源。经过两年的“实验性”养殖,他扩大了蚯蚓养殖规模,开发了无泥鳗鱼养殖技术。目前,他每月收集超过 2 吨的生物肥料,每年捕获约 700 公斤的商品鳗鱼。该地区的一些农户也通过这种模式购买了粪便和小蚯蚓作为生物质进行养殖和推广。竹山乡农民协会主席陈文草先生表示:“竹山乡毗邻大山乡,大山乡设有水牛和奶牛市场。该地区有100多户农户从事水牛和奶牛交易,每户每次进口50至70头水牛和奶牛。蚯蚓养殖不仅发展经济,变废为宝,还为减少环境污染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对蚯蚓养殖效益的评估来看,义安省园艺协会还陪伴会员在全省多个地方发展和扩大蚯蚓养殖事业,如加大培训力度,指导群众掌握蚯蚓养殖技术。协会主席阮世胜先生表示:“对于饲养畜禽,特别是水牛、奶牛和猪粪的家庭来说,蚯蚓就像生物机器,能够快速分解粪便,甚至将废水浇灌到养殖场,减少人工堆肥时间,提高作物产量。因此,目前许多畜禽养殖户大胆投资建造蚯蚓养殖场,主要集中在清章县、演州县、义丹县、琼吕县、归合县等地。人们养殖蚯蚓是为了利用粪便,既可以种植作物,又可以回馈给牲畜,提高牲畜的营养和质量,构建循环价值链,然后出售既质量高又投资成本低的畜产品,增加利润,同时还能保护环境。”


养蚯蚓和种水稻是珠仁乡(Hung Nguyen)村民的日常作息。在珠仁乡8村的两亩低洼地上,阮氏仁女士家仍然种植着两季水稻。蚯蚓的生长季从11月开始,8月底,水稻收割后,她就开始翻耕整地,准备“养”蚯蚓。蚯蚓生长季过后,她就开始播种春稻。这里与以往不同的是,稻田里绝对不使用农药。
“只需一点点农药就能杀死所有的虫子,所以多年来,我根本不喷洒农药。相反,我研究并使用了不易受虫害影响的水稻品种。我家经常种植西23号水稻,并使用粪肥来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但由于养虫,产量仍然很高。” 仁女士分享道。

周仁乡拥有350多公顷稻田,其中100多公顷种植了蚯蚓——这是义安省的天然特产。多年来,在“养”蚯蚓的同时,人们从未放弃过两茬水稻。该乡农业官员陈明开先生说:“虽然人们仍然根据实际需要自发地进行蚯蚓种植,使用像其他地区一样的普通水稻品种,例如Xi23、Bac Thinh……,并且绝对不使用农药,但产量并不逊色,土地更加肥沃,而且米制品是有机的。蚯蚓田里的米不够卖,价格比市场价高出2到3倍,卖出去的都卖光了。”

立足当地生产实际,科技厅将从2024年春耕开始,在周仁乡部署“应用科技进步,在雄原县建立蚯蚓养殖与有机水稻种植相结合的模式项目”,项目规模为3公顷。参与该项目的11户农户将获得50%的水稻种子、有机肥料和技术培训。项目经理阮光辉先生表示:“项目区将只使用有机肥料和草药生物农药。两季水稻种植后,我们将组织研讨会,评估并推广已取得的成果,并探讨如何在当地推广该模式。”
两年多来,安城县在万城、莲城和明城三个乡建立了15公顷的有机水稻种植模式。经过四个生产季的实践,其产量和产量与传统的集约化生产模式大致相同。在国家的支持下,村民们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种植,完全不使用化学农药,只使用有机肥、厩肥和微生物肥料。

黎氏嘉女士家住在万城乡3村,家里有7公顷的柚子和菠萝蜜园,总共近2500棵树,而且不再使用任何化肥和杀虫剂。园子角落里摆放着一排排塑料堆肥箱、用来养蚯蚓的椰壳床,以及悬挂在树上的捕虫灯。
“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在发现自己患有甲状腺癌、去医院看过那么多癌症病人之后,我再也不想使用有毒的农药了。”Gia女士分享道。于是,在经历了无数个夜晚的争论和说服丈夫之后,近两年来,他们彻底改用微生物肥料和农药。从花园里腐烂的水果,到大蒜、辣椒、大豆和其他可以利用的材料,他们成功地研制出了肥料和农药来照料自家的花园,并不断增加微生物肥料的种类来抑制病原真菌,逐渐增强了植物的抗病能力。

由于生物药剂能够同时杀死虫卵、幼虫和成虫,药效持续时间更长,隔离期仅需约2天,而且不会污染环境和水源。为了将这种方法推广给更多生产者,黎氏嘉女士最近参加了该县组织的培训班,为安城县各乡近60名农民传授了生产方法、肥料使用和生物制品防治病虫害的经验。


在省级层面,也有一些令人振奋的模式:演州县正在试点有机花生种植模式,并保证产品消费。安山县、新祺县、琼琉县和黄梅镇的居民饲养药鸡,提取大蒜、香茅和辣椒作为肥料,浇灌柑橘、柚子、甜瓜、蔬菜和块茎作物,以实现不使用化肥的高产。演州县的农民在红树林中养蟹;南丹县的农民减少水稻种植面积,转而发展生态农业,在大型玫瑰园、荷花池和自然保护区等地建立农场农业;清章县的柑橘种植园利用织工蚁防治病虫害……这些方法正在生产出许多有益健康的有机产品,同时也保护和平衡了生态系统。

近年来,义安省贯彻落实绿色农业生产发展政策,出台了多项政策机制,支持和鼓励个人和企业投资发展生产和产品消费环节。该省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利用副产品和废弃物进行加工和再利用的工业化模式,用于生产动物饲料、种植蘑菇、生产工业原料、沼气和有机肥料,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同时,在2016-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增长计划中应对气候变化的部分框架下,该省还在同海地区(琼立乡、琼莲乡和黄梅镇琼芳坊)修建了海堤并种植了防浪树。灌溉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灌溉效率,节约水资源,逐步适应气候变化和干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