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山乡芒隆乡位于海拔近1050米的山谷中,堪称义安省的“微型沙巴”,常年气候凉爽,自然风光秀丽。尽管拥有优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芒隆乡的贫困率仍然居高不下。这也是地方政府和党委在扶贫工作中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扶贫开发计划和项目的支持下,芒隆乡逐步克服困难,利用自然条件和有利条件,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旅游,并建立和推广了许多经济模式。

芒龙乡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刘巴楚先生在与我们交谈时激动地表示:落实乂安省人民议会关于支持发展社区旅游的一系列政策的第70/2020/NQ-HDND号决议,对辖区内3户家庭的民宿经营户每户给予1亿越南盾的扶持,对芒龙乡芒龙村给予5500万越南盾的扶持,用于发展旅游业。


此外,芒隆县也是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和启山县选定的两个实施“提高少数民族知识、森林管理能力和生计发展,为西义安生物圈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贡献”项目的两个单位之一。该项目旨在提高高地居民的森林保护意识,为当地居民创造生计,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稳定生活。目前,已有35户农户参与了桃李树恢复模式;10户农户参与了OCOP方向的乌鸡发展模式,并获得了品种、饲料和护理技术方面的支持;10户农户参与了育肥牛养殖模式,并获得了技术指导和材料等。

启山县其他许多地方也通过“拉动需求”取得了进展,这些举措与国家可持续减贫目标计划、新农村建设、少数民族和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等模式和项目有关。扶贫资源优先向贫困乡投入。例如,在实施支持发展生产、丰富生计和复制扶贫模式子项目(30a计划)后,2016-2020年期间,该县推广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如:在宝南、那义、南坎、宝胜、友立、昭闾、帕丹等乡推广小牛养殖模式;在景都、北里、芒底、芒爱等乡推广山羊养殖模式;在芒龙、西山等乡推广三花李子种植模式;友剑、昭銮等乡大力推广野猪养殖模式。此外,作为135计划的首府,启山县积极推动肉牛养殖模式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芒隆、南干、西山、那义、会图等乡……

目前,许多家庭都有饲养25至40头水牛和奶牛的农场。
启山县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魏氏权表示,从已实施计划和项目的经验教训来看,目前,包括2021-2025年可持续扶贫计划在内的三项国家目标计划继续受到县级和基层党委、政府的重视和落实。计划中的项目和活动都旨在帮助贫困人口有生计、有工作、有收入,积极主动地实现可持续脱贫。2022年,该县拨款20.4886万越盾,实施了两个项目:在会图、那莱、杜梅乡饲养本地母牛犊,共有70户家庭参与;在帕丹、友立、宝南乡饲养信德杂交母牛犊,共有64户家庭参与。 2023年拨款63.7491亿越南盾,预计发展5种经济模式,包括:本地小牛养殖;农业生产机械支持;黑猪养殖;鸭子养殖;草鱼养殖支持。

对于农业领域生产发展支持子项目,2022年资金将重点投入西山乡药材种植、那诺乡和南坎乡桃枝种植;2023年资金预计启动4个农业领域生产发展项目(本地黑鸡和黑猪饲养、发展蔬菜专业种植区、将混合菜园改造为可持续示范菜园)。
此外,为落实2020-2025年期祺山县第二十三次党代会决议,该县重点在西山、那诺、芒龙等乡发展林下药用植物种植模式;建设2个新的农业特色区,包括花山、大卡等村的蔬菜种植区以及邱鎏乡鎏华村和那利乡那利村的优质水稻集约化种植模式VNR20,单产达到每公顷6吨,总产量达到72吨。得益于此,贫困率已从59.36%(2022年)下降到54.36%(2022年底),预计到2023年贫困率将达到50.36%,预计每年下降4%,超过决议确定的目标(每年下降3-3.5%)。

总体评估,近年来,在省委、省人委会的重视下,通过国家目标计划、扶持政策、社会各界的参与和人民自身的努力,全省人民特别是贫困户的生活和收入水平不断改善。2016-2020年期间,实施支持生产发展、丰富生计方式和复制扶贫模式的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特别是贫困户“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得益于此,截至2020年底,贫困户比例从2016年的12.1%(95,205户)下降到2016年的3.42%(34,161户),近贫困户比例从10.23%(80,464户)下降到2020年底的5.41%(53,990户)。截至2021年底,全省贫困发生率为2.74%,近贫率5.09%。

2021-2025年阶段,国家减贫目标计划继续致力于帮助贫困人口有生计、有工作、有收入,积极脱贫;帮助贫困地区摆脱极端困难境地,始终秉持“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针对正确的对象”的方针。其中,重点是帮助贫困人口拓展生计、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获得基本和必要的社会服务;注重复制有效、可持续的减贫模式。截至2023年1月31日,2022年国家减贫目标计划各项目和子项目资金到位进度为413.7366/4041.60亿越南盾,完成进度为10.24%。 2022年全省贫困发生率下降1.39%/计划1-1.5个百分点(其中山区下降2.45个百分点(由17.24%下降到14.79%),贫困县下降4.94%,完成既定计划。


怀着对贫困乡的深厚感情和高度的责任感,自2012年起,义安省人民委员会颁布了第1310/QD-UBND号决定,责成各部门、各部门、各单位对口帮扶该省西部地区贫困乡。经过10多年的实施,全省已筹集资金3100多亿越南盾,帮助贫困乡维持和发展72个畜牧业和种植业模式;扶持贫困群众近6000头奶牛、3000多头牲畜,总额达730多亿越南盾。

2012年,只有83个机关单位为86个乡镇提供帮扶,而现在已有113个机关单位为115个乡镇提供帮扶。这为改善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创造条件让人民获得基本社会服务,推动国家可持续减贫目标计划的有效实施做出了贡献。义安报社以多种形式帮助祥美乡(Tuong Duong),例如,采取扶持贫困户饲养良种奶牛的模式,奶牛产仔后轮换到其他贫困户。目前,良种奶牛数量已增至120多头。

自2022年起,《义安报》将继续协调和号召各单位和企业扶持1000多株果树苗(包括台湾菠萝蜜、泰国芒果、番石榴等),帮助村民发展家庭经济。香美乡人民委员会主席罗巴立先生表示:“这一模式有助于该乡实现淘汰混合果园、建设高经济价值果树区的目标,达到国家新农村建设目标计划的标准。”
或者像义安边防部队,除了按照全省计划对3个贫困乡进行帮扶外,省边防部队党委通过颁布第882-NQ/DU号决议《关于在边境地区指派边防站党员进户》,指派522名党员到2387户农村贫困户当家作主。在两条边境线上,身着绿色制服的党员队伍直接“手把手”指导民生建设,帮助贫困户提高认识,克服“等靠”心态,奋起脱贫。

仁梅边防站管辖祥阳县仁梅乡和梅山乡两乡,官兵们通过军民融合发展模式,与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一道,共同抗击饥饿贫困。2023年,该站将投入2个山羊养殖模式和1个网箱养鱼模式,总投资1亿越南盾,帮助当地3户农户稳定生活。仁梅边防站为梅山乡边门村的魏氏勇女士一家提供了6对山羊养殖模式,并安排经验丰富的绿衣党员对她们进行饲养技术和畜舍卫生方面的指导。 “多亏了边防人员的指导,羊群发展得很好,从最初的6对种羊,到现在繁殖繁衍到20只。我们家对边防人员心怀感激,决心脱贫致富。” 阮女士说道。

据仁梅边防站站长潘青红同志介绍:“军民融合模式的妙处在于军民携手共进。参与模式的农户在出售畜产品后,按承诺获得50%的利润,剩余部分由单位用于其他农户的再生产。优先扶持有意愿、有意愿、有能力脱贫的农户。” 2023年,义安省两条边境线上的边防部队将引导群众有效实施59个经济发展模式,将科技应用于畜牧业和生产,切实消除饥饿,减少贫困,这些模式要符合当地主体、潜力和优势。

尽管做出了诸多努力,但根据政府总理2021年6月4日第861/QD-TTg号决定,义安省仍有第三区76个乡、38个极度贫困村。根据政府总理2022年3月15日第353/QD-TTg号决定,义安省仍有4个贫困县(启山县、祥阳县、桂风县、归州县)。目前,全省贫困率为7.8%,其中山区贫困率高达17.24%。
因此,在2012年至2022年期间对西部义安省贫困乡扶持工作十年总结大会上,省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裴廷龙同志要求各部门、各行业继续呼吁企业、单位和慈善家,集中资源,对全省76个特别困难的乡进行扶持和帮助。省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强调:“要了解地方和人民的需求,了解他们的迫切需要,从而建立重点和重点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