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5年国家可持续减贫目标规划》与2016-2020年相比,有很多新亮点。即:实施以人为本的战略,直接投入,提升贫困人口的能力;明确贫困成因,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贫困人口和重点贫困地区的问题。规划的目标是:力争多维贫困标准下的贫困发生率每年下降1.0-1.5%;少数民族家庭贫困发生率每年下降3.0%以上……

义安省少数民族和山区人口超过12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36%)。其中,少数民族491,267人,占全省人口的14.76%,占山区人口的40.93%。
现实中,一部分人仍然抱有等待和依赖的心态,不愿付出努力摆脱贫困。此外,人们对新事物仍然犹豫不决,害怕变化,害怕风险,不知道该种什么、种什么才能适应当地的土地和气候特点。这种心态极大地限制了对民生发展模式的投入。

因此,当前重要且紧迫的解决之道是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鼓励贫困户建档立卡脱贫。此外,建立对经济发展先锋模范户的激励机制;鼓励他们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努力脱贫致富。
参观位于通图乡(Que Phong)孟彼村的哈文谭先生家硕果累累的澳洲坚果园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很多地方都无法实施澳洲坚果种植模式,而谭先生家却种植了超过1公顷的土地,种植了约350棵树,成效显著?

谈及此事,谭先生说:8年前,他偶然去多乐省亲戚家,发现那里的气候和土壤与家乡相似,便买了澳洲坚果种子尝试种植。没想到,果树长得很快。谭先生坚持从亲戚和义安省澳洲坚果协会学到的技术,他的澳洲坚果园发展得很好,年均产果70-80亿颗,收入7000-8000万越南盾。“以前,这种产品是进口到南方的,最近被义丹县的一家工厂收购了。”谭先生的妻子分享道。

桂风县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潘春雄表示:“谭先生一家的成功种植表明,澳洲坚果树非常适合通守地区的气候和土壤。因此,桂风县政府重视调研,并指派县农业服务中心直接指导村民种植,从而扩大了芒彼村及周边地区的澳洲坚果园。” 潘春雄说:“目前,通守乡已有24户农户登记种植国家目标项目下的澳洲坚果树,预计每户将拥有0.5公顷土地。”

许多地方的党委、机关已采取行动,转变群众认识,克服等待和依赖他人的心态;发挥党员、干部在宣传和落实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在奇山县,除利用国家计划和项目的支持渠道外,自2017年以来,县委常委会颁发了关于党员、干部帮助贫困户的17/CT-HU号指示。自执行以来,通过3次活动,已有71个单位和17名党委、机关、部门负责人捐款购买树木和树苗,帮助345户贫困和近贫家庭发展生计模式。截至2022年底,已帮助282户家庭脱贫(脱贫率达81.7%)。

在祥阳县,县委常委会于2022年3月8日颁布了关于消除干部、党员和群众中保守、期待和依赖思想的第07-DA/HU号项目。该项目明确提出,要加强示范带头作用的有效落实,要求每个党员都与包干户挂钩。

特别是,为克服民间仍然存在的“宁愿吃苦,也不努力”的等待和依赖心态,除了同步落实国会和政府关于投资少数民族地区和山区的各项支持政策外,祥阳县还指导各部门、行业审查和补充一些不再适用的机制和政策,从“无偿”到“有条件”的支持;重点支持产品输出,帮助对接产品消费渠道,打造产品品牌。


目前,支持可持续减贫生计模式的政策是“有条件支持”,即互惠互利,弘扬国家与人民携手合作的精神。然而,桂风县人民委员会主席杨黄武先生表示,对于贫困率仍然较高的边境地区,为了维护“三个和平”(人民和平、地区和平、边境和平),有必要考虑采取短期援助转为长期援助的方案,以确保粮食安全。

因此,除了林木和一些药用植物外,许多地方还积极实施可快速轮作、高收入的短期树木和动物模式,注重链条联动,创造产品产出。例如,许多县利用水面和水电库区发展网箱养鱼生计模式,成立合作社和生产联系小组。典型的是,在祥阳县,2022 年网箱数量超过 501 个,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达到 595 吨,比 2020 年增长 14%。与此同时,桂风县的水产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全县拥有 902 个网箱,过去两年半捕捞产量达到 1840 吨,为许多家庭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

省农村发展厅副厅长阮浩林先生表示:2021-2025年期间,实施支持生产发展、实现生计多元化和复制减贫模式的项目和模式,需要重点关注两大领域。在种植业方面,重点应放在本地果树和柑橘树上。在畜牧业方面,3个县(30a)重点发展母牛、育肥牛、本地牲畜和家禽;其余县则投资于信德杂交牛以及各种猪和鸡。

因为,上述两类支撑生产发展的项目和模式,既符合快速增收的要求,又符合风俗习惯和社会需要;同时,这些产品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易于融入价值链,生产的产品有消费市场;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和疫情,易于抵御,易于救治,损失有限。
然而,要实现可持续的模式,生计多样化活动必须由社区提出,符合人民的风俗、做法和需求,并符合2021-2025年国家可持续减贫目标计划的目标和法律规定。

奇山县农民协会主席潘文孟先生表示:“在项目实施的同时,有必要同步推动合作模式和合作小组的组建,以连接贫困家庭成员、连接社区、连接企业。因为树木和动物生计模式的构建仍然需要贯穿产品从投入到产出的最重要价值链。”
对于这一问题,原科技部部长陈国青先生也表示:贫困人口生活发展计划必须是村、乡,乃至县、省整个社区总体生活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然而,每个家庭的条件、情况和能力各不相同,支持社区发展也需要合适的路线图,不能同时、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这一课题需要在产品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性、持续性和同步性的实施,尤其需要整个政治体系以及社会各界和企业的支持。


义安省是越南规划林地面积最大的省份,总面积达116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71.6%。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与森林息息相关。2023年7月18日,越共中央政治局发布了关于2030年义安省建设发展及2045年愿景的第39号决议,其中提出的标准包括:“发展森林与碳排放市场相结合;重点发展非木材林产品,特别是药用植物的生产”……
农业与农村发展部部长黎明焕表示,第39号决议对于义安省来说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但是现在需要的是“我们应该从雇人保护森林的思维模式转变为国家支持在森林覆盖下创造生计和就业机会的思维模式。

在那里找到收入的人有责任保护森林。人们很容易理解,没有森林,就没有林下生计。如果我们想要生计,就必须携手保护森林,这样我们才能成功。祥阳县委书记阮文海先生赞同这一观点,他表示:“山区贫困户的生计需要与森林联系起来,保护森林,并从森林中受益。”

2023年6月国会监督团工作组与义安省人民委员会就该省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减贫和少数民族地区及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三大国家目标计划实施情况举行的工作会议上,省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裴廷龙提出:目前,政府和中央各部委制定的法令、通报和指示体系过多,有些内容甚至没有实施的法律基础。

义安省共有11个山区县镇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社会经济条件和人民生活水平依然低迷,动员民众参与项目的能力仍然有限。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工作人员,在管理、指导、运作和项目实施方面的水平和能力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和乡镇,项目实施配套资金的安排极其困难……

省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裴廷龙要求工作组向国会提出建议,并建议政府指导中央各部委在综合法令、通报和指示的基础上制定落实国家目标计划的具体程序和方法,为地方创造便利条件。
放眼现实,实施支持可持续减贫的计划和项目,特别是支持贫困人口发展生计模式的计划和项目,是一项非常必要且人道的政策。然而,为了确保可行性,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确保主体正确、目标明确、投入有针对性,为人们创造摆脱贫困的动力和机会,避免等待和依赖国家保护的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