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在2022年8月河内医科大学举办的“招聘会”上认识了陈国长(24岁,来自安城县)。陈国长刚刚以优异的成绩从河内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专业毕业。陈国长说,通过医学院的入学考试非常困难,因为这些学校的入学分数往往名列前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高中毕业典礼上的毕业生代表和致告别辞的学生代表。然而,进入大学后,学习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六年来,似乎你只知道学习和考试。

陈国长和其他学生的一天,就是在讲堂上课,然后在校园和宿舍的讲堂、图书馆或石凳上自习。理论和实践知识量太大,像陈国长这样的全科医学生几乎没有时间休息。课程接连不断,连午餐和晚餐都被占满,有时一整天都只能匆匆吃上一碗方便面或一个三明治,然后就匆匆忙忙地回去学习。
“每一年的学习都有各自的难点。一年级学生学习的是化学、物理、生物和解剖学等基础学科。虽然也有化学、物理和生物科目,但这里的知识量大约是高中总和的5倍。此外,这一年学生还要学习人体解剖学,需要直接接触尸体。这对他们的心理冲击很大。进入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学生还要学习临床医学,然后是病理学……知识量非常大,压力很大。医学院的课程安排通常是按体重而不是按书本计算的。” Truong 分享道。

在医学院学习了六年,Tran Quoc Truong的学习之路从未停止。在参加“就业博览会”项目“体验”之前,Truong刚刚完成住院医师资格考试。如今,Truong已通过考试,将继续学习三年,之后在医疗机构工作。
其实,在Truong医院的9年学习,只是医生终身学习旅程中的短短两步。荣市综合医院院长阮红长医生说:“2001年从太平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专业毕业,在荣市工作了一小段时间,我就不断学习。首先,我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学习专科方向。2005年,我又花了两年时间学习专科一级。2010年,我学习专科二级。在执业期间,我还不断学习新的专业,比如在胡志明市又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学习泌尿外科专科方向。目前,我正在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从大学毕业至今的21年里,Truong医生曾暂时辞去工作,离家7年多的时间学习和复习考试;更不用说还有自学、自研、边工作边学习的时间了。
同样,义安省妇幼医院副院长陈文强医生也表示,工作两年左右后,他必须继续学习,更新知识。他毕业于河内医科大学,拥有约50个各类学位和证书,包括从英语到法语的外语证书。“目前,我的学习从未间断。只要有空,我就会访问医学网站,学习更多医学知识,看看世界上是否有更好的新发疾病治疗方法……医学领域的知识永无止境,而且日新月异。医生必须接受自己是一个终身学习者的事实。”陈文强医生说道。

刻苦学习、坚持不懈只是医生职业艰辛的一部分,在行医过程中,艰辛、磨难、牺牲和不利总是相伴而生。

乂安省卫生厅副厅长阮友黎医生分享道,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医生毕业后曾一度找不到工作。许多人不得不从事医药代表、摩的司机、贸易商等职业以维持生计;在医疗机构免费工作,等待工作机会。然而,那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新开的医疗机构数量众多,医生毕业后不再缺少就业机会,也不再担心失业。
然而,受政策机制制约,新毕业的医生在进入机关单位工作时面临诸多困难和不利因素。例如,医生(6年制)的基本工资与其他职业(4年制)基本工资相当,2年工作经验的差距就相当于1个工资等级……很多职业,学习4年就可以直接执业,但在医学专业,6年只是基础。全科医生需要学习额外的专业方向,并按规定完成足够的执业时间才能获得执业证书。即使一切顺利,医生也需要再学习近3年才能获得执业证书。

社会对医生的要求很高,但医生的制度和津贴似乎无法满足生活的需求。按照现行的工资和津贴规定,医生需要学习6年,执业18个月才能获得执业证书,如果被录用到公共服务单位,每月的工资只有400多万越南盾。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医生,尤其是医务人员,必须轮班,或者在检查、急诊等工作时间之外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对医务人员来说已成为常态,非常普遍。
115综合医院副院长范文勇医生表示,从事医务工作,与家人共度的空闲时间简直是奢侈。“我们医生只有工作结束后才能休息。很多个星期我都没能见到孩子,因为我经常‘早出晚归’,更别提还要连续几个月离家上课了。”范文勇医生说道。
在公立医疗机构,除了组织安排周六周日的正式加班外,几乎没有单位能够计算加班工资。计算加班工资也只是摆设。待命、加班和危险津贴与工资系数和普遍水平相比都很低。只有专业扎实、经验丰富、能够完成专科手术的医生才有额外的手术津贴,但总额微乎其微……因此才出现医生“外手长内手短”、“利用休息日和休息时间去非公立医疗机构工作”的现象。

过去三年,新冠疫情肆虐。医务人员和公务员正奋战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高强度、长时间地工作,没有休息日,没有排班。就像在热带病中心(省综合医院)工作的桂英镇医生一样,她能回家的日子屈指可数。甚至在她父亲病重的时候,她的父亲也未能在弥留之际陪伴在她身边。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包括公共卫生人员在内的整个卫生健康领域中暴露出了一些不良的违法违规行为,也给卫生健康人员带来了压力和损害。
卫生部副部长阮友黎医生表示:“医护人员无所畏惧,他们常常要面对风险和疾病。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某些地方,医护人员承受着来自社会和舆论的过大压力。如今,社会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做到快速、准确、正确。那些能够承受压力并习惯于此的人会坚守岗位。那些无法承受压力的人则会思考、担忧,并有其他选择,例如辞职或转入非公立医疗机构。这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