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中旬,阮仲全老师带着妻子阮氏海老师和儿子,骑着一辆老旧的摩托车,沿着熟悉的路线,从清章县的行林乡前往奇山县的独梅乡。这条路他们走了将近二十年,除了胡志明路线和7号国道变化很大之外,从芒森到会子,尤其是到独梅乡那近50公里的路,似乎依然崎岖难行,路面陡峭,雨天泥泞不堪,烈日下尘土飞扬。他出发了,心中百感交集。往年,他心疼的是父亲,是不得不待在姐姐家的大女儿;而现在,他担心的是妻子和孩子孤身一人身处偏远之地,不知何时才能再次回家。 Toan老师带着妻子和孩子上去待了一天,趁此机会打扫了租来的房间,然后匆匆赶回来,以便及时赶上开学第一天……

20年前,阮氏海老师和阮仲全老师来到奇山县任教,被分配到奇山县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学校之一——多梅小学和幼儿园。婚后,由于高原地区气候恶劣,这对夫妇只和他们的大女儿一起生活了两年。之后,他们把女儿送回老家,由妹妹照顾。远离孩子的生活十分艰难,所以当他们的大女儿11岁时,一家人决定要第二个孩子。这一次,出于对孩子的爱,也为了不让她远离母亲,这对夫妇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小房间,和女儿一起住。
至今为止,生活仍是暂时的。由于公公年迈,女儿也已长大成人,在表达了三年的愿望后,去年11月底,全先生终于被调往低地。他的妻子和儿子仍然留在独梅。不幸的是,尽管全先生已经回到家乡清章教书,但他却被分配到离家40公里的清春小学任教。因此,他只能住在学校,周末才能回家看望女儿。这样一来,一家四口不得不分居三户,生活和出行都极其艰难。自从丈夫回到低地后,由于缺乏支持,阮氏海老师的处境更加艰难。她想念女儿,想念丈夫,但由于二儿子还小,路途遥远,森林荒凉,水源有毒,所以她只有在春节和暑假期间才有机会回老家……
在48号公路另一侧,为了完成工作,阮氏海老师(光峰第一小学,桂峰县)三年来也不得不每天往返于学校和桂峰镇之间,行程长达60公里。她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她的丈夫在北方工作,她独自一人前往高地村庄生活。生完孩子后,为了不让孩子离开,她只能住在城外叔叔家,然后前往偏远地区教书。

看到母亲带着孩子远离丈夫和家人生活,海老师感到“难以言喻的疲惫”。如今,她刚刚生下第二个孩子,孩子还小,无人照料,新学年已经开始,但她仍然无法想象一家三口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我只希望生活能尽快稳定下来,能有一个地方可以‘安定下来,开始工作’,因为这样互相扶持不仅让我疲惫不堪,对孩子也不公平。”海老师无奈地说道。

在义安省山区,像奇山、祥阳、桂峰、贵州、贵合等地的几乎所有学校,每所学校都有一排公屋,供来自低地的教师到高地任教。然而,在这些狭窄简陋的房间里,几乎每个房间都“空着”,因为有些家庭的妻子远在异地,有些家庭的丈夫远在异地。还有一些家庭,由于夫妻二人居住地不同,他们不得不接受异地生活,把孩子留在低地的祖父母家。
在义安省西部,经常可以看到老师们带着孩子回娘家居住。这些老师流亡异乡,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和家人一起吃饭,像其他普通父母一样送孩子上学……许多老师也渴望回到家乡,只为能和孩子、家人团聚。

在奇山县教育培训厅存放员工档案的房间里,有一份厚达近两拃的档案。里面全是全县教师提交给教育厅的调动申请,唯一的目的就是“申请调往其他县”。多年来一直负责管理这份档案的教育厅专家泰廷湾(Thai Dinh Bay)说:“我认识并记得这里大部分教师的名字。很多人每年都写信来,即使他们知道回到低地并不容易……”
查阅档案后,我们发现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唯一的共同点是,每个人都“牵挂”着自己的家人。阮氏春老师(1976年生)在奇山县工作了23年,自2005年起,她荣获全省优秀教师称号,并连续多年担任基层“学徒战士”。尽管她深爱着这个山区,深受同事、家长和学生的爱戴,但春老师仍然想回到英山县,因为“夫妻俩都在奇山县工作,儿子被送到爷爷奶奶家读书,而爷爷奶奶现在年老体弱,无法保证自己有能力抚养他”。
潘氏祥老师(辉图幼儿园 - 奇山)也表达了希望在离家近的归合县任教的愿望,因为“丈夫工作地点很远,家里没人照顾年迈的父母”。现在学校离家超过300公里,太远了,每次回家陪伴家人的时间都非常少。对家人的担忧影响了她的工作质量。邓氏娥老师(那娥一小学 - 奇山)的情况更加艰难,因为“丈夫工作地点很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她自己也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任教,所以“一个孩子不得不送到昆强县的爷爷奶奶家,另一个孩子送到外公外婆家”。

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每次与省领导会面时,基山县的领导都会对希望调往低地地区的教师表示担忧。与去年一样,在200多份返乡申请中,近91名教师被调走。2022年新学年开始前,也有6名教师提出调动申请。据统计,过去五年里,该县申请调动的教师人数已达数百人,令人遗憾的是,其中约有65%至70%的教师在县级和省级层面都表现出色。

谈及当前情况,奇山县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薇氏权女士曾表示,奇山似乎“没有”好老师。甚至有一年,奇山小学只有两名英语老师。其中一位是全省的优秀教师,曾申请调往低地地区。然而,由于师资短缺,县政府不得不“搁置”此事,暂时阻止了她的调动(!)。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义安省其他许多山区县,而且近年来愈演愈烈。主要原因是,教育部门推行新的通识教育计划后,对英语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量非常大(因为这两门科目成为必修课)。“供给”无法满足“需求”,许多低地县缺乏足够的招聘资料,名额过剩,这为居住在偏远地区、拥有多年经验的教师提供了机会。此外,为了招聘教师,许多地方还设定了省级优秀教师的评选标准。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教师们被派往低地参加评选并获得相关称号后,高地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教师们前往低地,却不知如何留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