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地区教师:现状如何!——第三部分:留守教师

1987年,潘氏玄老师刚从义静师范学院毕业。她拥有数学学位,按理说,她有很多条件可以回家乡工作。然而,当时她的父亲是校长,母亲是老师,所以她鼓励孩子们去山区当“义务兵”,“为山区贡献一份力量”……她出发前往昆强县,原本打算在那里待两三年,然后就回来。

Cô giáo Phan Thị Huyền và các học trò Trường THCS Trà Lân 2.
潘氏玄老师和茶兰二中学的学生们。

然而,那次“上山”支教之旅,至今已整整35年,再过不久,潘氏玄老师就要按规定退休了。回忆起刚到昆强县偏远乡陆多乡工作的那些日子,玄老师说,“真是困难重重”。而且,在“深山老林、毒水横流”的环境中教学,也与一位出身好地方的师范院校女生的想象大相径庭:“我们那时候的学校是竹子和茅草搭建的,一个班有时只有两三个学生,而且都是少数民族学生。为了动员学生上学,我们得挨个村子去劝说……”玄老师说。

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玄老师也“多次前往低地”,但回家后,她想念学校和学生,不得不坐车回家。在与昆强县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她也感受到山区学生和平原学生的教育差距“很大”。这也是她为这片土地付出如此多心血、坚持培养优秀学生的原因之一。谈到这一点,潘氏玄老师补充道:90年代,全省优秀学生竞赛分为3个组别,昆强县属于C组——山区县。但当时最高奖项只是安慰奖,教学质量确实很有限。

后来,潘氏玄老师凭借自己的能力被调到镇上的一所学校任教,随后又调到县重点学校茶兰中学任教。在这所新学校,尽管教学质量压力很大,但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责任感,她始终深受董事会、同事和家长的信任。她自己也告诉自己要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起初,只有少数学生获得数学鼓励奖,但现在每年她培养的学生似乎都是全省的优秀学生,有很多人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茶兰中学的学生,有几年数学成绩名列前茅——潘佩珠天才高中,她的许多学生现在都成为了教师、工程师、医生,有些目前是全省专门学校的教师。

Cô giáo Phan Thị Huyền và các học trò Trường THCS Trà Lân.
潘氏玄老师和茶兰中学的学生们。

谈及自己35年的高原支教历程,潘氏玄老师坦言,即使当年她“志愿者”带的学生如今只剩下寥寥几人留在昆强,她也毫不后悔。只有深入高原,与当地民众、家长和政府沟通,她才能看到这片土地上积极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学习意识和教育兴趣的转变。昆强如今是高原地区教育的亮点之一,多年来,无论是在关键成就方面,还是在总体质量方面,昆强都位居全省前三名。这其中,潘氏玄老师的功不可没,离不开那些“上山”支教的老师们。

范春光老师出生于杜良县竹山乡。但自1994年从山区师范学校毕业并被分配到桂峰县工作以来,他一直被当地家长和学生视为本地人。

Những trang chữ Mông thầy Quang tự học và tự ghi chép lại.
蒙文的文字页都是光先生自学并自己编写的。

主要原因之一是范春光老师是桂风县目前最资深的教职工之一。他能说一口流利的苗族语言,并且在三乐四小学工作了近20年。三乐四小学是一所位于桂风县最偏远地区、全是男教师的特殊学校。谈及此事,范春光老师说道:“三乐四小学位于芒龙村,是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为了能够在这里教书,我必须从小学习苗语开始,把每个字、每个句子都抄在小笔记本上,反复阅读。除了教学,我还被派去进行群众动员工作。由于苗族人民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因此,为了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分享,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接近他们、让他们理解和相信的方式。”

工作多年,Quang老师自2001年起也深得领导信任,现任Tien Phong 4学校副校长。不仅他,他的家人也历经艰辛,搬到了Que Phong,在这片土地上定居下来。Quang老师吐露心声:要解释我为什么这么久一直眷恋这片土地,那是因为当我来到这里工作时,我与人们建立了联系,所以我逐渐爱上了这里的人们。此外,我意识到,通过我和同事们的努力和奉献,我们改变了人们的认识。这里的人都受过教育,所以他们更有知识,生活也因此而日益发展。我与人们生活得越久,他们就越爱我、保护我,所以我觉得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Thầy giáo Phạm Xuân Quang - Trường Tiểu học Tiền Phong 4 - Quế Phong.
范春光老师 - Tien Phong 4 小学 - Que Phong。

教师迁往低地的原因有很多。然而,愿意留在高地并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教师数量并不小。为了让教师们在自己的职业中感到安心,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不让教师们失望。

回顾在高原地区工作的40年,北里少数民族寄宿中学(奇山)校长阮世贤老师(1962年生)总结了三件“好”事。其中,最让他感动并留在这片土地上的是“人民、学生家长和村民的感情”:我们刚来这里的时候,有时没饭吃,没房子住,村民们会在家里“用糯米、大米”照顾我们,就像家人一样——世贤老师回忆道。

更早之前,1983年,从义静师范学院文学系毕业后的Hien老师,曾志愿前往位于奇山山区的一所学校工作。当时,师范学院人事组织部副部长(与他同乡,名叫Thanh Chuong)告诉他:“你这样的人我从未见过。” 儿子去山区时,父母非常担心,因为“奇山很远啊,儿子,那里和老挝接壤”。Hien老师渴望前往山区,却并不理解那里的艰辛。他只知道,每次去奇山,他和同事们都要“打包大米,在荣市汽车站等上五天,才能等到开往学校的车……”

Thầy giáo Nguyễn Thế Hiền (giữa) và các đồng nghiệp.
阮世贤老师(中)和同事们。

作为第一批来到奇山县山区的学生,Hien老师也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显著变化。对他来说,尽管经历了诸多困难、匮乏和艰辛,但这片土地帮助他的职业生涯实现了“升华”,并很快得到了同事和地方政府的认可:我工作了两年,恰逢奇山县教育培训厅组织全区优秀教师竞赛,我受到鼓励参赛。那一年我的授课得到了高度评​​价,之后我继续角逐全省优秀教师竞赛,成为奇山县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教师。工作的第三年,我被任命为镇中学副校长,一年后又担任Ta Ca中学校长。在当年的应届毕业生中,很少有学生能如此迅速地被任命为校长。

出任校长后,Hien老师曾有过许多发展机会,担任过教育部门专员、县工会主席,后来又担任过县人民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上世纪90年代末,他还曾被调到省劳动联合会工作。但凭借对职业的热爱和对高原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他最终回到了家乡,并一直留守至今,成为该区最“资深”的校长。40年来,他远离家乡、远离妻儿,至今仍住在“集体宿舍,集体用餐”,但Hien老师并不感到遗憾,因为正如他所说,“在这里,我学会了读书写字,与队友、战友们携手并进,见证着学生们的成长和进步。”

Thầy giáo Thái Văn Thành với học sinh bán trú của xã Mỹ Lý - Kỳ Sơn.
Thai Van Thanh 老师与 My Ly 公社 - Ky Son 的寄宿学生在一起。

奇山县是乂安省最艰苦、最偏远的山区县。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主要是家庭原因),许多教师去了低地,但也有很多教师留下了。奇山县教育培训厅厅长潘文切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单独制定高地教师培训政策是超出规定的。但是,我们始终致力于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为教师发展专业技能、改善生活创造最佳条件,例如将教师派往边境地区特别是艰苦地区,提高工资待遇,为特殊地区提供补助。我们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参加优秀教师竞赛,并充实到省级教育部门的核心力量。目前,该县82所学校中,约65%的学校有来自低地的教师担任校长和副校长。

为确保教师安心工作,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高原教师,认真落实各项政策,优先录用公务员,为教师创造学习、提升学历、参加省级优秀教师评比等机会。目前,高原教师所在学校大多设有公共住房。对于在偏远地区任教的独生子女教师,地方政府给予优惠条件,借地建房,帮助他们尽快稳定生活。义安省教育部门连续多年表彰高原教师,多名教师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师称号。在优秀教师名单中,获得“人才发展基金”奖励的教师名单中,就有不少来自高原地区的教师。

近年来,为缩小高地与低地教育差距,实施了多项优先政策,改善高地教育设施,拆除破旧的竹棚学校、茅草学校等。目前,全省共有55所半寄宿制民族学校和8所寄宿制民族学校,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也有利于教师稳定教学,增加收入。

Đồng chí Phó Chủ tịch UBND tỉnh Bùi Đình Long và Giám đốc Sở Giáo dục và Đào tạo Thái Văn Thành kiểm tra một điểm trường lẻ tại huyện Tương Dương.
省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裴廷龙与教​​育培训厅厅长泰文成视察祥阳县卫星学校。

就此问题,前风中学校长阮清平先生补充道:“为了让教师安心工作,国家必须确保为教师,特别是在山区、偏远地区和岛屿地区工作的教师提供良好的政策。此外,在轮岗工作中,应考虑长期在偏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希望调往条件优越的地区的意愿。相反,长期在条件优越的地区工作的教师,应体恤同事的困难,与他们共担风险,接受在艰苦地区工作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