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强山区石岸乡工作考察期间,除了介绍昆强县祖国阵线牵头推行的“奶牛银行”模式帮助众多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成效外,这里的干部群众还“透露”了同样有效的互助脱贫方式,那就是组织“房屋区”、“稻米区”、“篱笆区”等多种类型的“区”。
“与行会的方式不同,在低洼地区投入现金容易出现很多风险、破产、欺诈等问题……我们的村民以更实际的方式参与行会,确保参与者始终受益”,Thach Ngan 公社 Dong Thang 村村长 Luong Thi Thang 女士说。
同胜村有123户人家,每个家庭被划分为6个跨家庭小组,每个小组有15至23户人家。跨家庭小组选举各自的组长和副组长,负责管理、开展活动并传达上级和村社的工作内容。在跨家庭小组的活动中,也出现了“支队”的形成。
据同胜村村民回忆,最早的“区”组织形式是在家庭联谊小组1号建立的,当时叫做“家区”。七月中旬的一天,我们有幸来到同胜村,也就是家庭联谊小组1号所在的村子,听到村民们兴高采烈地谈论着“家区”的积极作用。
联户组一号“房屋坊”共有20户参与。同胜村村长梁氏胜指着村间公路对面一栋宽敞的三室瓦房说:“那是贫困户罗文兴家,也是坊里第一户建新房的。”
洪先生家的房子位于村里主干道边,漆成浓重的黄褐色,周围绿树成荫。据了解,大约五年前,罗文雄家的房子还是用竹子和树叶搭建的茅草屋,和许多其他人家一样破败不堪。自第一联户小组的“房屋区”成立以来,各户每年约定为两户人家修建和维修房屋。洪先生家是首批受益的两户人家之一。
这个“家庭病房”的运作方式是,每年都会捐赠建筑材料,帮助住户“获得病房”的资助,包括1吨水泥或等量的砖瓦以及所有建筑劳务。剩余资金由房主自行承担。
当洪先生一家“搬离该区”时,“区”内剩下的9户人家贡献了水泥和所有建筑劳动力。每户人家都派了一名工人来帮忙,直到房屋竣工。男人们负责拌砂浆和建筑,女人们则负责做饭、打扫卫生以及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洪先生的家人说,2015年,他们一家重建房屋花费了约2亿越南盾。
从2015年建成的首批2户家庭开始,到2023年,这个“住宅区”将有10户家庭的房屋得到升级改造,比以前更加宽敞、整洁、美观,例如梁天胜、吴德贵、吴氏平、梁氏绒、梁文邦、魏文图等家庭……
已拥有坚固房屋的家庭,可根据房主的建造和修缮规模,以相同的材料投入和工时投入来建造围栏、大门或其他附属建筑,如花园、厨房等。
在距离第一组不远的第三组,这里的农户选择组织一个“篱笆区”。其宗旨是每年为1-2户农户修建2道篱笆和围墙,主要贡献是劳动日。这里的农户选择实施“篱笆区”的原因是,大多数农户的房屋坚固,但很少有漂亮坚固的篱笆。实施四年后,10户中有7户都拥有了干净漂亮的篱笆和围墙。
看到互相帮助建房、改善生活的实际效果,同胜村其他联户小组也纷纷效仿,采取了“米房”和“钱房”等形式。例如,第四联户小组和第五联户小组就实行了“米房”,每季根据产量,每户捐献1至2担大米。
第四户家庭组的罗氏水女士说,该组有20户家庭,分为两个“稻米区”,每个区有10户家庭。每年,家庭通常贡献两次稻米区。“在石岸乡,人们主要种植春稻,夏秋稻的产量较少。2023年的夏秋稻,由于长期干旱,土地干裂,许多田地缺水,所以该区没有贡献夏秋稻,很多家庭直到7月中旬才开始种植稻米,可能不得不放弃夏秋稻。过去一个月,石岸乡一直没有下雨。因此,2023年,家庭只贡献了春稻区。”
因此,稻米收割晾晒后,每户都会向村里捐赠200公斤稻米。每年,村里都会“接收”两户家庭,平均每户在春季收获时,能收到约2吨稻米。根据每户的需求,捐赠的稻米会被“加工”。“有些家庭会把稻米卖掉换钱买来满足家庭需求。有些家庭会把一部分稻米磨成米自己用,另一部分则卖掉换钱。这种捐赠稻米的方式不仅能帮助家庭全年有饭吃,还能增加收入用于购买生活用品,有些家庭还会购买种畜饲养。”石岸乡人民委员会官员魏文迪说道。
在Thach Ngan公社的工作考察期间,我们还跟随Con Cuong县祖国阵线委员会和Thach Ngan公社的工作人员,走访了在Con Cuong县“奶牛银行”模式下获得种牛的家庭,该模式由县祖国阵线委员会主持。根据“奶牛银行”计划,每个入选实施该计划的贫困家庭将获得价值1200万越南盾的种牛。获得种牛的家庭还承诺投资建造牛棚,确保奶牛的生长和繁殖所需的食物来源(每户至少拥有500平方米的牛棚)。2 种植象草)。
阮氏海女士家是同胜村通过“奶牛银行”模式获得种牛的家庭之一,如今这头母牛已产下一头小牛。阮氏海女士说,除了县乡祖国阵线委员会的奶牛扶持模式外,该家庭跨家庭小组还设立了“奶牛病房”,帮助许多家庭迅速脱贫。
石岸乡同胜村现行的村委会活动方式不仅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益,还有助于加强邻里和村庄之间的关系。由此,基层运动和活动也越来越富有成效。”石岸乡祖国阵线委员会主席魏文边先生肯定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