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丹县忠福强乡光泰村的陈氏翠女士此前从公社承包了2.5亩土地用于耕种。土地多沙且贫瘠,她种植玉米、花生、芝麻……但经济效益不高。承包期结束后,她将土地归还给公社,并在当地工厂做服装工人。然而,正如她所说,上了年纪还在做服装工人,“腿脚僵硬,手脚僵硬”,劳动生产率不高,产品少,收入不稳定,而且她必须早出晚归,轮班工作,因此疏于家务。
自2022年起,一家企业来租借该社5%的土地用于清洁农业生产,面积近15公顷;为了服务生产,企业雇佣了工人,光泰村的几十名农民也受雇于此。农活熟悉、吃苦耐劳,妇女们很快就适应了。
“除草、收辣椒、把木薯畦搭在棚架上、铺床、搭棚……就像我以前在家田里做的那样。但不同的是,现在我是他们的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领工资。收入稳定,不用担心收成好坏。尤其是,我还能继续在田里干几十年熟悉的农活,还能做家务。” Thuy 兴奋地说。
不仅Thuy女士,光泰村几十位农民也纷纷在自家田地里当起了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工资在20万到25万越南盾之间,离家近,收入稳定,大家都很兴奋。
“工作稳定,每个月只要努力就能有30天的工作时间,月薪600万到750万,可以月底领、周领或者提前领。工厂工人工作灵活,要轮班,所以没时间做家务,但田间劳作,我还有时间养鸡养猪,照料我的稻田……”广泰村的黎氏切女士说道。
北江省 Trung Phuc Cuong 乡的 29 公顷冲积地过去只种植一种作物,一直处于休耕状态,现在当地居民以每年 20 万越南盾的价格将其租给了一家糖业公司。
“将土地租赁给签订明确合同的企业意味着农民不必担心失去生产资料。此外,当他们大面积种植甘蔗并需要大量劳动力时,公社的工人就会成为他们的“佣人”,从种植、照料到收割,全年轮换工作。他们大多按日计酬或在承包地工作,”忠福强公社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阮文和先生说道。
路过大田(位于门罗镇宜和坊),这片田地原本荒芜,芦苇长得一人多高,如今却成了一片欣欣向荣的田地,工人们辛勤地劳作着。他们大多是年近六十岁的农民,是这片田地的主人。
宜和县2号小区的农民阮氏长女士激动地说:“我家有1.5亩地。以前在这块地里种过各种水稻、玉米、土豆,但收成不好,就休耕了4-5年。2021年,我和其他几户人家把地出让给一家高科技农业合作社,租赁15年(租金是预收的)。租到地后,我就被雇佣去打工,月薪500-700万越南盾。不只是我,小区里的其他农民也都成了工人,工资稳定,有休息日,还有福利,我们都很兴奋。”
目前,该省已形成多处规模化种植田地,吸引企业主、合作社等入驻租赁,按链条组织生产,提升农产品价值。
这种方法带来双重效益。一方面,它克服了由于劳动力短缺和效率低下而导致生产用地被废弃的局面;另一方面,当人们租赁土地时,他们既有了收入来源,又能创造当地就业机会,有助于提高种植区的效率。尤其是,人们可以保住自己的农业用地,不必离开家乡,还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获得稳定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