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心中的作品
我们——胡伯伯故乡的孩子们——行程800多公里,在三月最后几天的阳光里抵达了嘉莱省。穿过波来古市中心,看到一座独特而罕见的大团结广场,它被越南吉尼斯组织认定为“最大的胡伯伯铜像广场”。乂安省孩子们的情绪仿佛沸腾了起来。
经过十多年的建成和使用,大团结广场和“胡伯伯与西原各族人民在一起”纪念碑已成为任何人来到阳光明媚、微风习习的波来古市时不容错过的地方。
除了其建筑意义之外,这里已成为西原众多文化和历史事件的“红色地址”;它也是表达这里人民对敬爱的胡伯伯的尊重和感激之情的作品。
是不是因为这份特殊的情怀,大团结广场项目也拥有许多非常特殊的记录?建成投入使用后,越南吉尼斯组织认定这里是世界上拥有“采用现代压制技术的最大胡伯伯铜像”(高10.8米)、“最大的锣鼓”和“最大的石刻浮雕”(面积600平方米)的广场。建设部授予该项目金质奖;中宣部授予该广场“学习和践行胡志明道德榜样和作风”项目A级奖……
正是基于这些价值,2023年3月17日,嘉莱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了决定,向波来古市大墓广场颁发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证书。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进一步肯定了这一特殊项目的作用和意义。
另一个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的特色是1946年“胡伯伯致南方少数民族代表大会的信”,这封信刻在一块重达100多吨的石块上。刻在石块上的信虽然简短,但充满了胡伯伯对南部和西原少数民族的深厚爱意和关怀。
胡伯伯在信中传达的核心思想是全国各民族团结一致的精神:“京族、土族、芒族、满族、嘉莱族、埃德族、色当族、巴纳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都是越南的后裔,都是血脉相连的兄弟。我们同生共死,同甘共苦,同甘共苦,饥饱相依。” 胡伯伯在信中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都提到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抵制敌人的分裂阴谋。“我们”和“我们”这两个词被胡伯伯多次重复,仿佛是为了肯定和强调一个“共同点”,一个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
西原人民牢记胡伯伯的教诲,始终团结一心,以胡伯伯为精神支柱,共同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这种团结精神为西原地区逐步建设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上述有意义的工作之外,嘉莱省还是西原地区唯一通过图片、文件和文物保存胡伯伯思想价值的地方,这些文物被山城人民亲切地称为“胡伯伯纪念馆”,与几代人的童年和回忆紧密相连:“胡伯伯纪念馆”——现称胡志明博物馆,位于嘉莱省博物馆内,自1984年投入使用。
博物馆远观犹如一座集体住宅,是西原各民族的典型建筑风格。博物馆的展品分为8个主题,全面完整地介绍了胡志明主席的故乡、家庭、事业以及胡志明主席对西原各民族的深厚感情。
博物馆还展出了许多独特的图像和文物,深刻地展现了西原各族人民,尤其是嘉莱省人民对胡志明主席的深厚感情。这是对这位为国为民奉献的领袖的怀念、敬仰和感激之情。这种独特的结合,使得西原胡志明博物馆既保留了全国胡志明博物馆体系的共同特征,又展现了自身的特色。
用日常生活的节奏点亮对何叔的爱
在山城波来古,每个有风的早晨,游客们常常漫步到大团结广场和这里的建筑群,感受宁静、朴素而又充满活力的氛围。
在这片宁静的景象中,工人们每天默默地修剪每一根树枝,照料每一片花草。这的确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因为整个工程区总面积超过12公顷,拥有2000多棵树,占地面积超过23000平方米,其中包括205块草坪。这支由30多名工人组成的团队不仅要清理和照料树木,还要装饰花盆,使其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尤其是在节假日和春节期间;还要修剪树木,防止暴风雨来临时倒塌。
我从事这份工作已经快7年了,亲眼见证了工人们的细心和一丝不苟。无论刮风下雨,他们总是以最负责任的态度确保工程进度。
除了谋生的意义之外,能够为这个有意义的项目做出一点贡献来美化和确保和平,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荣誉和骄傲。”
几十年来,大团结广场-胡志明纪念馆已接待了数百万游客和西原各族人民前来参观,了解胡志明的革命生平。这里也是教育年轻一代了解革命传统的“红色场所”。每年重大节日,各机关、部队、公安机关和各组织都会来这里瞻仰胡志明主席并向他汇报工作;各地青年团、青少年、儿童和学生也来这里参加青年团、少先队等组织的入团仪式。
校园非常宽敞,绿树成荫,这里成为人们喜爱的去处。邓文明先生(1953年出生)在广场慢跑了40分钟后,坐在凉爽的树荫下休息。看到从胡伯伯故乡远道而来的客人,他难掩喜悦,他说,他和家人每天都会来这里散步、乘凉、锻炼身体。他的孙辈们每次看到胡伯伯的雕像,都会问很多关于他的问题。每次问完,他都会给子孙们讲关于胡伯伯的感人故事。从此,他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爱国热情,从他们迈出第一步开始。
午后微风徐徐,《胡伯伯永远长在西原》歌声激昂地响起:“层层人民跟随他/灿烂的阳光永远照耀/在永恒胜利的道路上,有胡伯伯/他永远长在人民身边/他永远长在西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