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风县南隆乡会甘村的库文邦先生是该乡最优秀的皮通鼓演奏家,在乂安省西北部的克木族社区中也相当罕见。这种乐器的名字“Tơm”意为用于伴奏克木族民歌“tơm”的笛子。“Tơm”在克木语中也有“唱歌”的意思。这种乐器也可以称为tơm笛。
冯先生精通嗵笛演奏,并且懂得制作这种乐器。据曾发起恢复嗵笛演奏风俗运动的南农乡前文化官员卢达川先生介绍,在南农乡,只有冯先生和另外一人懂得演奏这种乐器。
71岁的库文邦先生依然坚持下田耕作,在森林里种植水稻、养猪养鸡。他说,竹笛就像一位朋友,能驱散悲伤。“我很喜欢吹竹笛,经常在田间地头带着它。在寂静的森林里,我会吹奏它来排遣孤独。”老人天真地分享道。
竹笛在祥阳县和奇山县的克木族社区中也颇为流行。笛身由多节竹片连接而成。仅在南农乡,竹笛就有七节。最上面的节是吹管,带有用竹子制成的簧片。最后一节用于调节笛音的共鸣。笛身有三个指孔,方便演奏者调节气息,从而产生不同的音程。因此,只需少量的指孔,就能演奏出多种旋律。
据Buong先生介绍,制作竹笛非常简单。只需找到一根合适大小的竹子,然后将其切成段,测量并组装起来。选择带有最长指孔的竹子。每个孔的间距相当于手中的3根手指的宽度。从带有指孔的竹子到吹管端,连接5根竹子,同样遵循底部管最短,吹管端管比其他管长的原则。第7根竹子连接到带有指孔的竹子的底部,在调整笛子声音时调整其长度。演奏结束后,音乐家可以拆卸每个竹子,并在需要表演时重新组装。
库文邦先生说,他从30岁开始吹笛子。过去几年,他参加了乡、县两级群众艺术团的演出,并参加了多项比赛。
南农乡人民委员会主席吕忠清先生表示:Cut Van Buong先生是桂风县Kho Mu族人熟知的手工艺人之一,也是南农乡文化艺术运动的积极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