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下旬的暴雨导致洪水泛滥,蟋蟀被迫从河岸洞穴迁往浮水地,并爬上灌木丛以躲避洪水。从安山到兴原,林江沿岸的各乡镇居民蜂拥而至,纷纷前来捕捉蟋蟀。有些人每天靠卖蟋蟀能赚到50万到100万越南盾。
大约十天以来,阮氏姮(Nguyen Thi Hang)和她丈夫,清仙乡(Thanh Tien commune,音译)的妻子,总是利用清晨或中午的时间,前往拉姆河(Lam river)冲积平原捕捉蟋蟀。他们携带的工具是10升的塑料罐、铲子和带孔的塑料瓶。河边广阔的平地上,出现了数百个新的土堆,那是蟋蟀巢穴的痕迹。他用勺子舀河水到塑料罐里,挖掉表层土,看到洞口后,就往里面倒水,水漫了过来,一只肥硕的蟋蟀从窝里爬了出来,妻子赶紧抓住蟋蟀,把它放进随身携带的塑料瓶里。
“现在洪水渐渐退去,蟋蟀的旧窝都被填满了,它们会筑新的窝。所以,捕蟋蟀更容易了,因为新窝很容易辨认,只要往里倒水,蟋蟀就会爬出来,不用挖洞。不过,捕蟋蟀需要手眼灵敏,如果动作慢了,它们就会跳到别的地方,或者爬进很深的洞里,抓起来就很困难了。”杭女士说。
不仅仅是杭女士,在洪水季节捕蟋蟀已经成为林江沿岸居民的季节性活动,比如清仙、清灵、清东、玉山……有些人捕蟋蟀只是为了好玩,为了“找乐子”,但大多数人捕蟋蟀是为了在雨天卖掉,赚取额外收入。有些人一次就能捕到几百只蟋蟀,市场价每只2000到3000越南盾,也能带来50万到70万越南盾的收入。
这些天,吴文关先生(音译)和他的团队(位于清章县玉山乡石山村)一直在积极捕捞蟋蟀。每当河水上涨,他就会和朋友们划船沿着林河去抓蟋蟀。有时,他们的团队一天能抓到700到1000只蟋蟀。
全先生说:“汛期,蟋蟀会爬出洞穴,攀附在树枝、藤蔓和灌木丛上,躲避洪水。所以,不用挖洞、抓水、倒水。你只需要手脚麻利,快速地抓住蟋蟀,然后装进网袋里随身携带即可。你抓到的蟋蟀都会被商店收购。高峰期,每人可以赚50万到70万越南盾。”
洪水过后,捉蟋蟀也是上新禄、忠福强(南丹)、龙舍、周仁(兴原)等乡居民的季节性活动。周仁(兴原)乡1村的阮氏咏女士说:“每年汛期,人们都会去沙洲捉蟋蟀,要么吃,要么卖。水位越高,蟋蟀越多,越容易捉。村里很多人都去捉蟋蟀,尤其是周六、周日,大人小孩都去沙洲捉蟋蟀。孩子少的家庭一次能捉几百只蟋蟀。人多的家庭一天能捉几千只蟋蟀,动辄就能赚几百万越南盾。”
沿着拉姆河堤坝,海滩上常有三五成群的人拿着塑料罐、锄头、铲子和网袋来捕蟋蟀。在洪水无法淹没的高地上,蟋蟀数量众多。在这个季节,蟋蟀既会到海滩躲避洪水,也会挖洞筑巢繁殖,因此捕猎起来非常容易。
根据长期捕捞蟋蟀的人的经验,蟋蟀的数量取决于天气。在雨水多、洪水多、雾多的年份,许多蟋蟀会回巢。
捕捉蟋蟀的方法有很多。如果是下雨天,蟋蟀正粘在树枝上,你只需要抓它们、捉住它们,或者把它们捞起来。通常,你可以往洞里灌水让蟋蟀出来,或者用锄头把它们砍下来,然后跟着它们往下钻进洞里,或者用带弹簧的钢丝穿进去捕捉它们……
“我家有3亩冲积地,这个季节我们种玉米,水位很高,有30%的地方被淹了,田里的收入很不稳定。还好,汛期打蟋蟀也能给家里带来不错的收入,帮我们补贴不少开支。”上新禄乡居民阮伯行先生说道。
如果说过去蟋蟀只是家庭小吃,如今它们已成为一种“特产”,被商贩们高价收购。体型肥大的雌蟋蟀,每只售价3000越南盾;雄蟋蟀则更便宜,每只仅售1500-2000越南盾;如果按重量出售,每公斤售价则高达30万-50万越南盾。在蟋蟀旺季,有些商贩一天就能收购数百公斤蟋蟀。蟋蟀采集后,会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拔掉翅膀、切掉尾巴、取出所有内脏并清洗干净,然后制成罐头并进口到饮料店,或者冷冻后再进口到其他省市。
阮氏泰(Nga Tai)女士是福山乡(Anh Son)的一名商人,专门在阮氏泰(Anh Son)和都良(Do Luong)地区收购蟋蟀。她说:“蟋蟀的季节只有大约两个月,其中最多的是洪水泛滥的日子。像过去10天一样,我平均每天从当地人那里收购20到30公斤蟋蟀。我的工厂还创造了大约3名蟋蟀加工工人的季节性工作,每小时收入2万越南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