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蔬菜托盘
凌晨三点,城市尚在沉睡,阮氏忠女士(1982年出生)正在整理货物,迎接新的一天。她的蔬菜被送到了北门市场(荣市)旁小巷的尽头。蔬菜刚卸下,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就缓缓驶来,把所有蔬菜都拉走,然后把它们抬进巷子里大约40米,最后放在侧门旁。阮氏忠女士头顶着手电筒,缓缓铺开篷布,卸下货物,取下塑料袋,把蔬菜摆出来出售。手电筒的光线照射在她额头上,足以照亮她饱经风霜的脸庞。
钟女士新的一天从黄梅县坐大巴前往荣市开始。她凌晨零点起床,准备上街的货物,然后赶凌晨1点的巴士去荣市。“我凌晨3点到荣市,这样我有足够的时间买更多的蔬菜,准备货物,然后在4点到5点之间送到一些熟客手中。卖到下午1点,我坐卧铺大巴返回黄梅县。下午3点到家后,我休息一下,准备6点去收菜,7点半做饭。等我打包完毕,已经是上午10点了。”钟女士一边说着,一边快速地收拾着货物。无论刮风下雨,冬夏,钟女士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作息时间。因为她勤劳、诚实、经常去市场,很多餐馆和小餐馆都信任她并向她订购。
钟女士的菜盘不大,但品种丰富。除了从民间收集的蔬菜外,还有一些从批发市场挑选的蔬菜,以及一些常客要求购买的“特色”菜品,比如琼堤鱼露、散养鸡等等。
与钟女士的菜盘相比,丁氏香女士的菜盘较小。丁氏香女士住在荣市义富乡,在关保市场卖菜。她买的蔬菜主要来自批发市场,或者从市场上的一些居民那里买来。这幅画作的画布约2米长。2黄瓜、竹笋、南瓜、蔬菜、土豆……她每样都摆上一点,刚好够早上卖。顾客最支持的“特色菜”是自制豆芽。卖豆芽的时候,她会花时间筛选、采摘,然后分装到袋子里,方便顾客取用。
虽然不用去Chung那么远,但Huong还是得起个大早去批发市场。“我做小生意,所以从小贩那里买的不多。我经常选择从自家种菜的人那里买,这些蔬菜通常是晚上采摘,早上卖,所以非常新鲜。它们和本地蔬菜很像,所以质量也更好。如果我遇到一家人自己采摘蔬菜来卖,我就会全部买下来。这些蔬菜可能没有那么漂亮,但更干净,也更安全。我的顾客喜欢这些。”Huong一边说着,一边跟他们讨价还价。
收集硬币,为孩子的生活注入希望
经历日晒雨淋、风霜雪霜,小菜盘的收入是一分一分攒下来的。越是贫困,菜盘旁的妇女们越是简单的他们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过上更加富裕、和平的生活。
在荣市关保市场附近,没有人不知道香女士的处境。五年前,她的菜盘旁边总是站着两个孩子。丈夫早逝,留下她无力养家糊口,香女士挣扎着站起来,决心留在市场供孩子们上学。大孩子帮妈妈摘菜,付钱给顾客。小孩子还不会走路,要么躺在妈妈腿上,要么侧着身子,要么坐在菜堆里玩耍。母子三人都骨瘦如柴,两个孩子总是脏兮兮的,别人给他们吃什么就吃什么。 “如果把所有东西都卖掉,我们大概能赚15万到20万越南盾。如果卖不出去,我们就把菜带回家自己煮。下午不去市场的时候,我们就去买些废品。虽然很辛苦,但即使借钱,我也要让两个孩子好好读书。只有让他们受教育,他们的生活才能比我妈妈好。”——香女士吐露心声。
香女士在故事中讲述了一位住在她家附近的妇女,名叫阿华。她说:“阿华女士简陋的菜盘养育了三个孩子,让他们都好好读书。现在,三个孩子都过着富裕充实的生活,工作稳定,收入也很高。我并不希望我的孩子们富裕,只是希望他们的生活不要像我一样受苦。” 仿佛理解母亲的心意,她的大女儿长大后更加听话独立,母亲忙的时候,她就照顾弟弟妹妹,给他们做饭。
怀着同样的愿望,钟女士有动力坚持使用托盘。蔬菜15年来,我一直坚持做蔬菜。“扣除15万越南盾的运费,我每天平均能赚20-30万越南盾。批发订单多的时候,能赚50万越南盾,但很少。很多人跟我说,这么辛苦,一天只能赚20万越南盾,干嘛跑到荣市去卖……但对我们这些人来说,20万越南盾也很值钱了。比起建筑工人每天25万越南盾的工资,卖菜的时间和工作更灵活。”钟女士坦言。
虽然钟女士现在更加积极主动地安排时间,精神状态也更加舒畅,但当生物钟被打乱时,健康问题也随之而来。多年的失眠让她抵抗力下降,经常生病。“幸运的是,我家有三个孩子,他们都爱妈妈。我的大两个孩子现在在河内读大学,老二的学习成绩也很好。妈妈去市场的时候,我和姐妹们就互相叮嘱学习、吃饭,从不让妈妈说任何难听的话。”钟女士笑着说。这笑容充满了对孩子们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