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千年历史上的十位杰出教师
朱文安、单仁忠、梁得平、阮平谦……是我国千年封建历史上的典型教师。
![]() |
朱文安(1292-1370)是越南教育的“千古一师”。他出身于清潭郡(今河内)。尽管学识渊博,朱文安却拒绝仕宦,回乡创办学校。对他而言,“教育是第一国策”,他曾回信给陈明宗:“我读过很多书,从未见过哪个国家不重视教育而能够进步。请陛下准许我回乡创办学校,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当时,陈笃宗嗜好玩乐,疏于政事,上书不果,便将衣冠悬挂于玄门,回乡隐居。《陈阮旦传》评价朱文安:“多亏他,学海平浪静,风俗回归清净。” |
![]() |
阮披庆(?-1428年)今海阳省志灵县人。他出身寒门,但凭借优异的学识,最终成为陈朝的一位大臣。阮披庆被后世视为陈朝和胡朝伟大的教育改革家。1407年,胡朝被明朝灭亡后,他被俘虏至中国。他的儿子阮廌跟随父亲来到南关。阮披庆对阮廌说:“你博学多识,才华横溢,应该回国为国父报仇。这才是孝。哭泣并非孝。”阮廌听从父亲的嘱咐,回到清化,是为了帮助黎利举起起义大旗,赶走入侵的明军,为家人报仇,偿还对国家的恩情。 |
![]() |
阮直(1417-1474)于1442年在黎太宗时期考中进士,成为后黎朝第一位进士,也是第一个在文庙立碑的人——国子监。据文献记载,阮直后来出使中国,参加了明朝的科举考试,并考中了科举。在黎朝时期,他担任国子监的首任主事。无论是在黎仁宗时期还是在黎圣宗时期,阮直始终是一位深受朝廷爱戴的重臣。 |
![]() |
丹仁忠(1419-1499)是岱依族人,来自北江省越安县。他的家族有科举传统,世世代代都通过了博士考试。1469年,丹仁忠考中进士,在黎圣宗麾下担任官职,历任多个职位,包括翰林院院长。1442年,他受命撰写第一座博士碑的墓志铭。唐仁忠在论述科举制度的目的时,强调了培养人才对国家富强的重要性:“人才者,国家之气也,气强则国家强盛,气弱则国家弱贱。故贤明圣王,无不以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培养国家之气为己任……”。 |
![]() |
梁得平医生兼教师的一生充满了轶闻趣事,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精通星象学,曾为阮平谦教授郑正功绩。梁得平这位一流学者在其著作《治平之学》中断言:禁贿以除贪,是治国之道。在黎威牧的残暴统治下,他公开发表抗议宣言。 |
![]() |
阮黄君派人去征求意见时,阮平谦说:“山有一日,一日之计在于春。”——山有一日,一日之计在于春。陈戌的这番话帮助阮黄君开创了一个延续百年的王朝,也就是当仲的阮家。当陈戌君想废黜黎家时,阮平谦劝他们不要废黜黎家,而要尽力拥立国王,使百姓免遭战乱,使陈家根基稳固,并说:“守寺拜佛,终有果报。”当莫家势力衰弱时,他劝莫家退居高平,使根基再维持60年。 |
![]() |
黎贵惇(1726-1784)曾开办私塾任教。他在《易经》一书中主张学以致用,学习必须成为一种手段,使人有能力造福社会。他提出:“口读心想,知行合一,功名利禄无足轻重,读书多无益。” 黎贵惇在探讨学习方法时,为学生和学者们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建议:“即使愚昧无知,也要尊文俭言;即使吝啬,也要寻书寻本。” 他认为,懂得学习不能成为缺乏时间的理由。他与潘辉珠一起被誉为我国封建时期的学者,被称为“时代的智者”。 |
![]() |
武术大师张文显,两位弟子自称皇帝,一位自称国王,在越南堪称“独一无二”。张文显先生的三位弟子中,最著名的是光忠王阮惠。张文显先生兼修文武。在他看来,文武并重。他招收学生时,总是根据两个标准:才德。才德要聪慧好学,德要坚毅仁慈。其他省县的学生也纷纷前来求学。在文方面,他专攻兵书和战图,在武方面,他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张文显先生曾告诫弟子:“有武而无文,则常暴戾;有文而无武,则常弱。文武必须相辅相成,才能维护人类的道德。” 他的学生后来大多成为西山王朝的将领。 |
![]() |
罗山富图阮涉(1723-1804)是18世纪末著名的学者和教师。他出生于河静省德寿县,被学生尊称为“富图”。1791年,光中国王在阮涉隐居处附近设立崇政学院,并聘请他担任院长,负责将汉书翻译成汉语,推行教育改革,培养人才。在讨论教育观点时,他认为我们应该初级作为基础,以此为基础扩展教学四书五经史书上说:“学而多贤人,贤人多则王朝安定,天下治则安定。” |
![]() |
阮廷照是19世纪著名的爱国教师。在我国遭受法国殖民者入侵时,阮廷照用他那支锋利的笔,孜孜不倦地教导和战斗。对他来说,笔也是一件战争武器:“能载多艘船而不沉,能刺多头而不作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