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省五大著名学习胜地
(Baonghean.vn)-义安省是人才辈出、文学繁荣、科举兴盛的地区,其悠久的学术传统孕育了众多闻名遐迩的“才子”。
Thanh Chuong - 许多家庭以学习而闻名
在越南封建科举制度中,义安共有150人通过科举考试,其中仅清章县就有25人。其中,考中博士的有3人:阮天台(1664年考中)、范敬伟(1724年考中)、阮林泰(1739年)。
值得注意的是,黎忠兴年间(1533 - 1789 年),南阳县春林乡花林乡(现清章县玉山乡)有一对父子,阮凤泰和阮伯琼,都考中进士。
![]() |
武烈公社(清章县武烈公社)已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传承勤奋好学、爱国爱乡的红色圣地。图片由清章县供图 |
这片艰苦的土地上诞生了许多名人,他们中许多人努力学习,才华横溢,为祖国和国家留下了美名,例如上寿(清文)的阮岱家族、芳(清江)的陈诗家族、芽庄(清良)的阮诗和阮维家族、武烈的孙家族……
武烈祠(清章县武烈乡)是黎利将军清黄潘多的祭祀地,祠内有两排碑亭,每排有6块石碑,上面刻有武烈将军从后黎朝到阮朝的455名文人(从学士、学士到博士)的姓名和家乡……武烈祠被认为是清章县的“文庙”。
清香乡有一座山,形似一支笔,在书页上书写,书页就是天空。人们称它为笔楼山,以表达对科举考试成功的渴望,祝愿子孙学业有成,名垂青史。
安城——府状元
安城县农民不仅驯化和保存了“Dam”稻、“Dau”稻等珍贵水稻品种,而且热爱学习,秉承勤劳好学的传统。
在儒家思想盛行的年代,每个村落都留出一部分土地用于教育。许多村落都修建了文庙,成立了文会、学社,以弘扬儒家思想。无论贫富,家家户户都努力教育子女“学几句好话,做个好人”。
![]() |
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群——胡同托克第一任大夫庙石碑。图片由越南政府提供 |
在安城县乃至整个义安省开创科举传统的,是当时的状元白寮。他原籍清多乡(今马城乡)竹下村。白寮于平旦年间(1266年),即越南国王陈圣宗统治时期,考中了科举考试。
此后,根据科举考试的记录,安城县有22人通过科举考试,其中状元4人(义安有6人),三等功3人,二等功3人,博士7人,副学士4人。桂泽县有状元4人,二等功2人,博士4人,学士20人,学士192人。三寿村(现寿城乡)有状元3人,博士1人,学士1人,文士数十人,学士1人。长城有三等功2人,三等功(博士)1人,学士21人,学士81人……
安城县人民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传统在历史上得到培育和发扬,一直延续到近代学习时期,学习国语和法语,培养了新一代知识分子,及时吸收了爱国者潘佩珠、潘周桢的《新书》和阮爱国从国外寄来的文件和书籍,这些都变成了红色的种子,为1925年至1930年安城县人民爱国运动传播“革命道路”作出了贡献。
第一批播种者之一是越南共产党著名革命活动家潘当六。
潘当禄自幼聪慧好学,以学识渊博而闻名。16岁时,他参加了香科会试,尽管他必须申报大两岁才能参加(1918年)。然而,由于儒家思想不再受推崇,他便在荣市的法越小学和顺化市的国学学校学习国语和法语。潘当禄对祖国的革命运动影响巨大。
杜良——毕业生代表之地
白玉、文奎、文林、文庄、如布、汉彦、汉木……等地名和村名,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用来象征学习、应试的志向。“学而知之,知之为人”的人生哲学,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锤炼和传承,成为今天杜良人民勤奋好学、尊重人才的传统。
《乂安科举》(1075-1919)一书讲述了杜良县南山乡仁厚村一位男子的故事。他就是阮当贵,又名福泽,生于正和二十六年(1705年),父亲是当时儒乡闻名的著名学者阮当居。阮当贵25岁时,考中了香公会,并连续五次中了会试。40岁时,他又参加了会试,并考中了三长会(类似阮朝的府邦会),以及考取国王所设科目的五安会(类似博士会)。
杜良村不像当时的南丹胡氏后裔那样,好学、进士、文采斐然,被称为“都兰”、“都胡”的人很多。但那里有许多人,许多家庭,无论多么艰苦,都秉持着“读书求知,知行合一”这一朴素而深刻的人生哲学,送子弟上学。
秉承着这样的理念,至今已有众多“出身”于杜良的人士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学习,通过考试,并在全国闻名。他们是:教授、博士、院士阮景全,艺术研究员、评论家太巴文,教授、博士黄友安,教授、博士阮诗茂,教授、博士太巴丘,教授、博士黄文焕,副教授、博士阮巴察,副教授、博士阮巴明,副教授、博士黎越毅,教授、博士、人民艺术家黄春良……
近年来,看到县乡的孩子们学习成绩优异,杜良人民更加激动和自豪,有人激动地写道“杜良——毕业生代表的土地!”。
如果说前有国家文学奖一等奖获得者张鸿光(1976年),后有国际物理学和亚太地区金牌获得者阮必义(2009年),那么,一批批通过大学毕业典礼的学生,都“出身”于杜良:黄俊英(2005年)、陈文平(2011年)、阮维海(2012年)……
琼吕——尊重文字的土地
义安省最北端的琼闾村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琼闾村是当地文化的代表。根据风水理论,琼多村是“灵人之地”。村东南方向有两根石柱,形似两支笔,还有一个形似砚台的岩池,分别名为“汉布”和“汉彦”。
这就是为什么琼多族人有勤奋好学、读书好、考试高分、官至高官的传统吗?在封建殖民时期,许多贫困家庭不得不去捉螃蟹、捉蜗牛,但仍努力让孩子继续读书。“乞求圣贤几句”,过去的琼多族人只有两份工作:读书和织丝,由于土地有限,很少有人务农。
![]() |
立春作文是义安地区,尤其是琼琉县琼多乡的一项美丽文化特色。图片由作者提供 |
当时,Quynh Doi有531名学生(Tu tai),203名Huong Cong(Cu nhan),958人通过了116个地方考试,其中13人是一等奖获得者,例如:Duong Cat Phu,Ho Si Duong,Nguyen Duong Duc,Phan Dinh Phat......通过大考试的人有4名副奖获得者:Ho Ba On,Phan Duy Pho,黄茂,黎春麦。共有6名医生:Ho Si Tan、Phan Huu Tinh、Ho Si Tuan、Van Duc Giai、Nguyen Si Pham、Duong Thuc Hap; 2次皇家考试:Ho Phi Tich、Ho Si Dong;三等奖一名:Duong Cat Phu;一名二等奖获得者:Ho Si Duong。
在法国殖民时期,第一位以毕业生代表身份从印度支那法学院毕业的阮春阳(后来担任北方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后任河内首席大法官)是第一位。同时,越南唯一一位在特殊考试(Concours général)中获得保大奖的人是阮廷良先生。
1945年八月革命后,Quynh Doi公社出现了著名医生,如:Nguyen Chung Dung、Phan Tam Dong、Phan Cu Tien、Ho Duc Viet……;副教授:Van Nhu Cuong、Ho Si Giao、Hoang Van Lan、Duong Nhu Xuyen...;教授:Phan Cu Nhan、Phan Cu De、Phan Cu Tien,3 位国际院士:Nguyen Xu Dung、Phan Cu De、Phan Cu Tien。
琼黎族人虽然贫困,却热爱学习。民间至今仍流传着胡思阳先生的故事。他一家人只吃蔬菜和腌菜,常常饿肚子,但他依然有学习的意志。他考取了香科(1651年)和同科(1659年),成为越南仅有的两位通过科举考试的人之一(另一位是莫廷池)。
演州——“同宗父子”的土地
好学、勤劳、聪明、灵巧是演洲人民优良传统。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演州王朝有34人中进士,400多人中进士(学士)。演泰王朝的阮春温先生,从一位博学的儒生,发展成为官员、诗人、爱国者,并成为北义静省芹王起义的领袖;曹宣德先生则成为阮朝东宫大臣、大学士……
![]() |
每年,学校都会与家庭委员会协调,为教堂的学生组织50小时的课外活动,以便他们学习Nghe On先生的勤奋榜样。图片由学校提供 |
在汝兰村,有一位出身普通的邓文水先生。他的祖父是铁匠,父亲是一位穷书生。1904年甲申科举考试中,他考中科举,成为国立大学的学士。在此之前,黎朝时期,黄雅于1502年获得博士学位。法国殖民时期,黄德氏考入印度支那师范学院,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教师……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只有演州吴李廌家族享有“父子同科”的殊荣,即父子二人在同一科考试(光兴十五年,即1592年)中均以高分通过。这一事件被载入越南吉尼斯纪录,内容为“表彰父子首次同科考取博士”。父亲是著名人物吴志志,儿子是著名人物吴志和。
酒香不怕巷子深,吴氏家族世世代代为越南做出贡献,涌现出许多名将和功勋人物,其中包括近代的吴士君少将、吴文山中将、吴士贤少将、国会外事委员会主席吴光春先生……,以及2007年世界小姐吴芳兰的曾孙吴芳兰。
梨花
(合成的)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