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地区 8 位勤奋好学之人成名的例子

November 20, 2017 08:10

(Baonghean.vn)——中北地区是国家人才辈出的土地。在这里,学习精神真正成为一种典型而独特的文化价值。

黎文友(1230-1322):

黎文友是陈太宗时期著名的学者和历史学家,出生于清化省东山区富里乡(现清化省绍化县绍忠乡富里忠村)。黎文友尚在娘胎中时,父亲便去世了。他与母亲以及外祖父杜达平一起生活。杜达平是一位精通风水的儒家学者。

黎文友自幼受祖父教导,聪慧好学,比常人优秀。黎文友除随祖父学习外,还曾跟随克本(今清化省绍化县)福田村一位名叫阮的学者学习。

1247年,他考中邦仁科举,17岁时成为判官,担任刑事审判官,后任兵部尚书,谥号“仁渊侯”。此外,他还是陈光开将军的老师……他喜欢旅行,观察山川河流的形态,并对地理学很感兴趣。

清圣宗年间,他兼任国史院院士,奉命编纂《大越史》。该书于1272年(仁宣二年)完稿,共30卷,记载了从昭武德时期到李昭皇时期的历史。这部史书受到陈圣宗国王的赞扬。

陶维图(1572-1634):静嘉府玉山县和岱村(现清化省静嘉县)人。

Dao Duy Tu 本人很聪明,自幼,这位“英雄牛郎”就热爱读书,知识渊博,但由于家境贫寒(由于他从事歌舞工作,尽管他已将姓氏从 Dao 改为 Vu,但仍未获准参加学士考试。

后来,他决心前往邓重,在阮福顺君手下立足。维图被提拔担任许多重要职位,包括新治德公署、禄奎厚、黄国公等。他撰写了《吕长德》和《吕泰》,这两道防线是阮福顺君抵御郑君(邓毅)进攻的重要防线,他还撰写了多部《六八》诗集,是越南颂歌艺术的创始人。

各国史书都称赞他是一位胸怀大志、不畏艰辛、自力更生、立志好学的光辉典范。

《第四》(1319-1386)

他本名巴季,笔名风迈,清化省东山区人(与黎文友同乡)。相传他是我国官制创始人黎文盛太傅的后裔。

《古今学鉴》记载,勒季家境贫寒,既无田地,又无水牛。母子俩不得不在集市上做清洁工来维持生计。尽管生活贫困,母亲仍决心送儿子去上学。勒季学习成绩优异,能读会读的东西都能背诵。邻居们钦佩他热爱学习,都乐于帮助母子俩。

一天,黎季向一位退休的官员要水。官员听说黎季是个学生,便询问他有关经典的问题,想考验他的学识。黎季答得非常流利。从此,这个人就资助这个穷困的年轻人读书。

黎季克服重重困难,成为朱文安老师的得意门生,考中进士,为天下做出了贡献。在陈明宗时期,他考中了博士,做了官,并逐渐升至内务府大臣(朝中二品官员)。

人们常常叫他“Trang Sweep”,以赞扬这个曾经当过扫街工的穷小子难得的学习意志。

阮长苏(1830-1871):

关于他的研究已有很多,并证实他是一位拥有超越时代视野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爱国的天主教徒。这是因为他150年前写下的一些东西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反腐败、反走私、对外开放以及教育改革……

阮长寿聪颖好学,却未投身官场。童年时期,他跟随父亲阮国寿学习汉字。阮国寿是一位文学家和著名中医。父亲去世后,他跟随阮文才、阮公生、阮帝灵等当地名师学习汉字。当时,他被誉为“神童”。

27岁时,他被戈捷(Ngo Gia Hau)主教邀请到Xa Doai教区Tan Ap修院,为主教教授中文,并由主教教授法语和欧洲科学知识。

阮长寿三十岁时(1858年),高蒂尔主教见阮长寿聪颖果断,便派他前往香港、新加坡、瑞士、罗马(意大利),最后到法国巴黎学习近两年。短短两年间,这位来自越南义安的年轻人勤奋学习,吸收现代科学知识,了解西方社会的现实,以期将来能为祖国服务。

潘佩珠(1867-1940):

他本名潘文山,别名海秋,后改名绍南。1867年,他出生于越南义安省南丹县春化乡丹年村。潘文山出身于儒家世家,自幼聪慧过人,在当地享有盛誉。他天赋异禀,却出生在一个艰苦、战乱、贫困的国家,为了谋生,他选择了教书为生。

他也曾追寻科举之路,但似乎意识到当时教育体系的落后和陈旧。1898年,潘文山因携带文书进入考场,被诬告“文学诈欺”(hoai chieu van tu),并被判处“终身不得参加考试”(Chung mau bat dac ung thi),之后他收拾行囊前往顺化。

在京城,他有机会结识京城的著名学者和高官显贵,并结识成为朋友。潘文山的才华很快为顺化民众所知,并与潘周桢、阮常贤、邓阮勤、黄树康、陈贵甲等志同道合之士结下深厚友谊。在顺化,潘文山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平息了“怀朝文殊”的冤屈。

1900年,他回到家乡义安,参加了乡试。他以“文坛名垂青史”的赞誉顺利通过,正如他本人所说,从此,潘文山“蒙上了一层虚名,遮蔽了世人的眼睛”。也正是在此时,他以潘佩珠之名,开启了充满激情与风雨的爱国主义生涯。

他一生走遍世界各地寻找民族独立之路,并且早在1925年就准确评价了阮爱国在后来越南革命中的作用。

胡志明(1890-1969):乂安省南丹县金莲村的居民。自学和终身学习是胡志明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胡伯伯以终身学习的榜样,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诲,其中包括一些我们需要学习和践行的基本内容。

胡志明主席的自学榜样是他一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了他的智慧、勇气和人格魅力。对他来说,在学校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更是自学。

胡伯伯认为,自学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在漂泊海外的岁月里,他有时在船上当厨师,有时在炉边生火,有时在英国严寒的冬天扫雪,有时在法国卖报纸、当摄影师、画古董……胡伯伯利用一切机会自学。

凡是需要学习的单词,他都会写在手臂上,边走边看,边学边写。一天下来,单词渐渐模糊,他就能记住所有单词。尽管整天辛勤工作,他仍然抽出时间去图书馆看书或听讲座,丰富自己的知识。晚上,他参加集会,结识政治、文化和艺术界的活跃人士,以增进理解。可以说,这种刻苦的生活,在他心中铸就了坚持自学的决心。

拉山富图阮添 (1723 - 1804):

芳林名师。在我国古代和中世纪中国教育史上,有两位老师被学生尊称为“富子”,其中一位是来自芳林(义静省)的阮设罗山富子(18世纪-19世纪初)。富子热衷于研究哲学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他预见了时代和未来,令人敬佩;他是一位模范教师,致力于培养优秀学生,为王朝和国家服务。

阮献(1723-1804),本名启川,笔名立风居斯,河静省罗山县(现德寿县)月澳乡马吞村人。他被同时代人尊称为罗山富图。富图是古代对通晓世事之人的尊称。阮献“性情聪慧,博学多识”,早年便中了科举:二十岁中了香家科举状元,二十六岁中了三长科举(会试四次中三)。

他先任教官(主管州县教育的官员),后任县令,任职十年,最终退休。他严厉批判死记硬背、唯利是图的读书方式,呼吁复兴“官学”,培养有才有德之士,用他们的知识造福天下。后来,阮献受光中国王邀请,协助朝廷。

阮攸(1766-1820):

他出生于河静省宜春县一个以阮氏家族闻名的村庄——先田村。他被认为是越南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越南人尊称他为“伟大的民族诗人”。1965年,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名人称号。迄今为止,阮攸与阮廌、胡志明主席并列为越南三位世界文化名人。

十七岁中进士,三十六岁出任富勇郡守,后任常信郡守。他深受国王信任,多次出使中国,并先后担任同阁学士、广平省省长、正典学士、谭智伯礼等要职。

梨花

(合成的)

相关新闻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中北地区 8 位勤奋好学之人成名的例子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