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喝唐井的水?

May 28, 2015 21:52

(Baonghean) - 很少有人知道,在距离凉地繁华的贸易中心多良镇路口仅几百米的地方,仍然保留着一口拥有360年历史的村井。300多年来,严胜村(东山)的村民们怀着无比自豪的心情,保存和修复着这口井,仿佛它是心脏、血管,更是故土永恒的精神财富……

唐井由8块30厘米厚的青石板,用阴阳榫接(不使用砂浆)砌成正方形,每边长2米,高约40厘米。随着时间、岁月和人世的变迁,唐井水依然清澈,依然带着从大地、河流中汲取的甘甜,触摸石井壁时,仿佛触碰到了一整片回忆的天空,思念的海洋……

有多少同忠村、严胜村、芳莲村、甘玉村的孩子们,喝着那清澈的井水长大。有多少少男少女在那里许下誓言,结为伉俪。有多少功成名就的人们远走他乡,有一天“白发苍苍,思念故里”,归来后,望着平静水面上洁白的芦苇,热泪盈眶……在那些望着头发回忆童年的人中,有阮元魁教授、阮景全教授、黄建少将……还有多少村民,从小到大,都饮用着那口井水,直到闭上双眼,最终逝去,祭祀的饭碗里也盛着那口井水。他们像无名的尘埃,静静地归于尘土,但他们的灵魂,却被寄托在每个月夜的桶声里,寄托在每个绿色石阶上桶的痕迹里。也就是说,他们在村里的水井边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Giếng Thang làng Nghiêm Thắng.
Nghiem Thang 村的 Thang Well。

根据陈金家族族谱和唐寺的部分文献记载,唐井由圣祖陈荣创建。他出生于1620年至1625年左右,出生地为东山县韦金乡诺村(后更名为同忠村)。圣祖的母亲被称为“吕阿夫人”,她与儿子一起招募农民,开垦了多处田地:乔庄、东湖、莱辛……由于当时诺村地处偏僻山区,远离城镇,他便带领村民在拉姆河附近建立了新村。为了解决村民用水问题,他请了一位风水先生,寻龙脉掘井,历时三天三夜。起初,这口井是用鹅卵石砌成的。由于他才德兼备,总是为民谋生,当地最有名望的太吴家族便将女儿太氏姬(Thai Thi Ngoc The)嫁给了他。

最初,这口井属于同忠村,后来随着严胜村的开发,这口井逐渐归属严胜村。该村因1044年魏明王李日光率领的严胜军驻扎于此,抵抗老寇和蓝邑入侵而得名。祖先陈荣不仅创建了村庄,开垦土地开辟道路,为人民凿井,还于1667年1月20日携妻子捐献了15公顷稻田给村庄。1668年2月10日,祖先陈荣圆寂。村民们哀悼他,建庙祭祀,尊他为村里的守护神。由于他的功绩,祖先陈荣被多位国王封号,其中最尊贵的是“上当神”。每年祖先忌日,族人都会到唐庙举行祭祀仪式。

这口井最初被称为天井,许多人因为这个名字而不敢晚上出去打水,后来为了更接近人们,改名为升井。据村民传说,这口井大约有200年历史,阮氏良夫人和她的丈夫阮景秀到北方雇人凿石接井。如今井口的青石板和接缝方式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不久,阮氏良夫人和她的丈夫来到新岐开垦土地,建立村庄,并为在安美和多良地区活动的关兰香(阮元清博士)的芹王军提供粮食。

奇怪的是,Thang井的水位总是高出稻田水位2米,Dao河和Lam河的水位也低于井水,所以过去Trung Dong村的人们不明白这神奇的水源从何而来。他们只知道在这个乡村,老挝的风吹过竹堤,有时烈日炎炎,许多井都干涸了,但Thang井依然水源充足。打上多少桶,放下多少桶,Thang井带来多少清凉,静默的青石板上倾泻着多少故事。清澈的水面传来乡村的声音。井边流淌着喜悦与悲伤,连接着对乡村的热爱…… 汤井就像是这片土地的见证,许多不同家族的子孙后代都聚集在这里,这个陶丹家族,这个黄文家族,这个阮景家族……所以每逢节日,农历十五,他们都用汤井的水来洗祭品、洗水果,供奉祖先、祖先和神灵。

Nhấp ngụm nước mát lành từ giếng Thang.
啜饮来自 Thang 井的凉水。

在广大地区,家家户户都有一罐或一壶来自通井的水来泡绿茶。用通井水泡制的盖伊茶和统一茶(东山茶)已成为“特色”。许多拥有“双手”泡茶的妇女,成为许多乡亲和远道而来的游客怀念的回忆,并凭借她们的巧手、才华和勇气代代相传。正是这种简单的茶,加上通井水的馈赠,让许多人记住了这片土地。芳莲村的拉红女士和和平女士的茶馆只供应绿茶和几块花生糖,远近的人都想顺便去看看。无论是劳作了一天,还是长途跋涉之后,悠闲地坐着,舒展一下腿脚,店主操着一口亲切的乡村口音,端上一碗闪闪发光、热气腾腾的金黄色茶汤。冬天,你能听到叹息的声音;夏天,你能听到茶贩手中扇子吹来的凉风;你能看见翠竹掩映,头顶白云俯视着那碗水。喝水,还是喝那影像,那乡村的灵魂?

杜良县委书记张鸿福说,他母亲的茶店(和平夫人的茶店)养育了11个孩子,其中10个都大学毕业了。1973年至1976年期间,他每天放学后都要挑5桶升井水回家给母亲泡茶。乂安省原卫生厅副厅长、同忠村村民黄玉雪(1927年生)也说,他从5岁起就经常跟着母亲去打水,从12岁起,一直到参加革命,他每天都要挑一罐升井水。

当地许多人用唐井水发豆芽、酿酒、浇菜,都说这井水好。严胜村的阮景荣先生用唐井水发豆芽已有近20年,严胜村的阮登浩先生也用这井水发豆芽已有32年。当地人说,已故的土文(黄建少将的父亲)常坐在冬井旁的浩先生的龙眼树旁,给放牛的孩子们讲土文先生练武、上战场的故事,以及1930年至1945年间共产党在当地插镰刀锤子旗、散发传单的故事。就这样,在这口井边长大的人们怀揣着对祖国的梦想和热爱……

唐井与中间的通井(始凿于18世纪初)和唐寺共同构成了东山乡的遗迹群。当地人有时会怀旧,怀念那棵榕树和古老的村舍,但仍然庆幸村里的这口井依然存在,成为时间和历史的见证。历经岁月的沧桑,历经战火的洗礼,这口井的一部分被填埋。然而,有一天,故乡的儿女们欣喜若狂地看到村里的井依然完好无损,正如那句老话所说:“唐井千年流水,汲取清泉/天赐智慧,英雄出自这里。”

5月16日,严胜村举行了井水修复升级工程的奠基仪式,希望“胜井能成为文化遗产,满足村民对清黄陈荣的精神寄托”。胜井,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永远地为人们提供水源吗?多少远离家乡的孩子,至今仍梦想着有一天能回家,摸摸井石,把脸浸在家乡井水的清澈里,喝一桶水,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让我以一位村民对“村井”的怀念与自豪来结束这篇文章:

“我回到清澈的村井/我看到了原始的水源。人们寻找/谁知道机器穿透了地质层/我可怜村民,水从心里流淌……/当老挝的风融化了大地/心凉了,月光下的井水上涨/父亲扛着柴火,倾斜着山影/绿茶水闪闪发光,母亲等待/木鱼沐浴的地方,村井突然亮了/锣鼓齐鸣,迎接博士的光荣归来/许多士兵从这口井出发/诺言寄托在闪闪发光的金色月亮上/我永远忘不了童年跟随母亲的时光/芭蕉桶不停地倒出清凉的水/如今我头发花白,午后倚在井边/我看到母亲的影子在绿水中。”(陈玄严)

水荣-玄严

特色义安报纸

最新的

x
谁来喝唐井的水?
供电内容管理系统-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