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伊渡轮的青睐
每次我来到帕诺伊(芒族提普,即奇山村),村长劳瓦苏阿都会邀请我喝酒——这种酒是按照蒙族千百年来的传统方法酿造的,并非每位客人都有机会品尝。每次这样,瓦苏阿长老都会热情周到地讲述他的族人和村庄的故事。在奇山制作湿米饭
每次我来到帕诺伊(芒族提普-奇山)村,村长劳瓦苏阿都会邀请我喝酒——这是一种按照蒙族千百年来的传统方法酿造的葡萄酒,并非每位客人都能享用。每次这样,瓦苏阿长老都会热情地、若有所思地讲述他的族人和村庄的故事。
![]() |
奇山的稻米种植 |
过去,村民过着游牧生活,按照家族聚居,自由迁徙几乎成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年复一年地找到一个地方定居似乎是不可能的。由于迁徙频繁,生活没有保障,刀耕火种导致森林逐渐枯竭,许多家族逐渐分散。
响应党的号召,许多家庭回到家乡,建立村庄生活。从那时起,许多苗族村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经济模式逐步应用于生产生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帕内村也顺应了这一趋势。起初,生活非常艰难,只有少数家庭按照县里的安置政策定居。一家人前一天刚盖好新房,第二天父母和丈夫就跨越边境移民了。饥饿和对森林的怀念,常常驱使许多人回归昔日的生活方式。也有一些家庭听信了边境那边坏人的教唆,背井离乡,背井离乡,以为生活会更好,谁知……这时,边防人员的出现,改变了帕内苗族社区的观念和意识。
543号边防站位于老挝川圹省奇山县芒提普乡,管理着与老挝川圹省芒木县和农黑县接壤的27公里边境线。在这里,只要跨过一条近5米宽的小溪就被认为是“出国”。旱季酷热难耐,雨季则几乎与世隔绝,深山老林。有时,南莫河会怒吼咆哮,洪水泛滥,仿佛要将这座摇摇欲坠、屹立于河面上的小型边防站吞没。
最初,他们抵达帕内时遇到了很多困难。一部分是因为语言障碍,一部分是因为文化差异,但最主要的是因为这里的人们对他们的到来并不十分热情。但随后,在省边防司令部的密切指导下,543站司令部决定:要完成保卫祖国边境的任务,最快的方法是深入到人民生活中,把每个村民都当成家里的亲戚;每个边防战士自己也是村里的孩子。其中,首要的重要而实际的任务是扫除文盲,帮助人们发展经济。
在帕内,只有少数人懂普通话。县教育局开设了几门小学课程,但由于学生们纷纷下田务农,不得不提前解散。村里“最优秀的学生”也只读到五年级。面对这种情况,驻村站站长迅速在村里开展扫盲工作。绿衫军成了老师。短短几年,许多扫盲班就成立了,有几十名学生参加。老人上学,年轻人也参加,尤其是苗族妇女也学会了读书写字。有些家庭,夫妻俩和孩子都参加了扫盲班。尽管他们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但他们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
岁月流转,班花已盛开多年,每一位边防卫士都成了蒙族村落的子弟。在帕内的每个蒙族家庭里,我们都看到了边防卫士的“印记”。可能是老人在寒冷季节穿的棉大衣,可能是孩子们上课时保暖的蓝色袜子,可能是父亲穿过森林去田间劳作时穿的塑料凉鞋……他们融入了社区生活,参与了村里的一切劳动,成为村民们的信赖和爱护。村民们定期接受体检,并被悉心指导,悉心呵护他们的健康。有了边防卫士,村庄更加整洁。文明文明的生活方式正在村庄和每个村民的意识中逐渐形成……
老瓦苏阿指着绵延至山脚的梯田,自豪地说道:“多亏了边防卫兵!起初,我们看到他们种水稻,没人敢跟着学,但饥荒时期,稻谷来到村民手中,我们才明白。” 我问村里的长者,水稻的面积和产量是多少,他只是笑着说:“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哪里有水,哪里就能种稻。收割的时候,我只要数一筐,不用像在低地那样称重。” 水稻已经抵达帕内村,帮助这里的人们摆脱了饥饿。其他经济模式也得到了推广,并带来了高效率。目前,帕内村已经没有饥饿的家庭了。生活稳定,许多家庭购买了交通工具和昂贵的生活用品。村里50户人家,大多数都拥有小型灌溉电力,以满足日常生活和生产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这里的苗族人民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更加信任,对边防部队更加信任。
帕诺伊渡口如今不再有游牧民迁徙,也不再有非法越境。在绿衣军人的指导和帮助下,人们辛勤劳作。人们安顿下来,该地区的国家安全局势更加稳定安全。在村民的密切配合下,边境巡逻工作进展顺利……
站在高山上俯瞰,帕内盛开着洁白的班花。在那片纯白之中,一栋栋木屋隐约可见,厨房里飘出暖暖的炊烟。告别帕内,我依然能闻到浓郁的木薯酒香。而与蒙族人民一起守卫边防的画面,也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间,让我对帕内情有独钟……
平明 (PX15 - 义安警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