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女银行职员设下“合同陷阱”,诈骗470亿越南盾,被判处终身监禁。
阮氏乔娥在一家大型银行工作期间,利用职权和众多同事的信任,实施了一系列欺诈交易。她将贷款申请包装成“利润丰厚”的合同,从中挪用了数百亿越南盾……
落入轻信上级的陷阱
阮氏乔娥(1984年出生)出生于乂安省荣市河辉塔坊一个书香门第。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外貌姣好,因此被当地一家大型知名银行聘用。
自2006年入职以来,凭借自身的努力,阮氏娇娥被任命为义安省一家大型银行分行的零售客户管理副主管。担任此职后,她本应努力运用所学知识,然而,凭借着人脉和信任,阮氏娇娥却“神奇地”炮制了一系列贷款申请,以牟取暴利。
阮氏娇娥 (Nguyen Thi Kieu Nga) 的第一次诈骗活动发生在 2022 年。她盯上的第一批人正是她以前的同事。
2022年12月底,Nga得知她以前的下属MHD女士(居住在荣市永新坊)刚刚卖掉了一块地,手头有一大笔钱。为了借款70亿越南盾,Nga以证明自己的财务状况和确认其丈夫名下公司的账户余额为由,向MHD女士提供了贷款。

D女士信任她的老板,将卖地所得全部给了老板。不仅如此,D女士还向亲朋好友借钱,转入Nga指定的银行账户。这笔原本用来证明公司财务状况的资金,却被Nga用来偿还个人债务。
眼见“诈骗”行动进展顺利,娥女士试图接近同属她部门的另一位员工——住在荣市雄勇坊的NTA女士。除了同事关系外,娥女士和NTA女士的家庭关系也十分密切。娥女士知道NTA女士的丈夫和公公曾在银行贷款并抵押了资产,于是编造了一个“撤销合同”并延长贷款期限的故事,以避免影响部门业绩目标。
A女士轻信了琼娥的话,说服公公签署了一份70亿越南盾的贷款申请,她的丈夫又借了95亿越南盾。然而,直到贷款到期,钱款却不知所踪时,A女士才意识到自己落入了“合同反转”的陷阱。琼娥总共从A女士的家人——那些视琼娥为至亲的人——那里骗取了165亿越南盾。
4名受害者被骗走470亿越南盾。
恩加并未止步于代理机构,而是继续将“诈骗团伙”扩展到她的客户群体。当时,恩加仍担任零售客户管理部副主管,因此她本人认识很多客户。其中一位客户是DTTL女士(居住在荣市雄福坊),她经常在银行进行借贷和存款业务。
2022年,Nga多次以替客户撤销银行合同为由,通过电话和短信联系L女士,试图借钱给她,并承诺日利率高达每百万越南盾1500越南盾。由于信任Nga的专业身份以及两人长期的交情,L女士为了赚取一些额外收入,同意了Nga的借款请求。为了维护自己的信誉,Nga在前几次借款时都按时全额还款,让L女士感到非常安心。
然而,从2022年12月中旬到2023年1月,在债务缠身的情况下,Nga仍以同样的理由继续向L女士借钱,但并未像她所说的那样用于“解除合同”,而是用于偿还个人债务。在L女士多次催促下,Nga最终只偿还了30亿越南盾,剩余的240亿越南盾则被挪作私用。L女士意识到Nga存在财务违规行为,并不断找借口拖欠债务,于是向有关部门报案。
根据附有完整证据的投诉,2023年8月2日,阮氏乔娥被警方逮捕。拘留调查“欺诈性侵占财产”行为。
据这位前客户管理副经理的初步陈述,2022年他参与了商业投资,但遭受损失并负债累累。由于部分债务到期,Nga考虑过向他人借钱来偿还债务。
初步调查显示,从2022年12月到2023年7月,阮氏乔娥从4名受害者处侵吞了总计超过470亿越南盾的资金,其中单笔最大金额达240亿越南盾。
当信任错付时
自MHD女士向有关部门投诉阮氏乔娥(Nguyen Thi Kieu Nga)以来,已近两年时间,但她只追回了2亿越南盾。据悉,D女士转给阮氏乔娥的70亿越南盾不仅包括出售家族土地所得的全部款项,还包括D女士亲戚的积蓄。D女士仅仅因为信任自己多年的同事兼上司——她的姐姐,就将所有资产都投入了进去。“现在我只希望能追回一部分来偿还亲戚,就因为错信他人,现在我们家又背上了债务。”D女士说道。

被告人阮氏乔娥的庭审于2025年4月底举行。庭审中,被告人低头认罪。当法官询问阮氏乔娥挪用了多少资金时,她表示,由于她在富国岛投资“冲浪式”房地产,被骗走了数百亿越南盾,因此她想通过贷款来挪用这些钱。然而,被告人无法提供任何文件来证明上述投资过程。在法官面前,阮氏乔娥向受害者和她曾经受托重任的原公司道歉。
调查期间,阮氏乔娥表示她曾在义安精神病医院接受过检查。然而,评估结果显示,阮氏乔娥患有轻度抑郁症,但能够感知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陪审团判处阮氏乔娥终身监禁,罪名是“以欺诈手段侵占财产此外,法院还要求被告归还其挪用的全部款项。
庭审中,审判小组还告诫金融银行从业人员以及有意借贷的客户,务必谨慎选择借贷渠道,并限制违反国家规定的投资。因为如果被金钱蒙蔽双眼,很容易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这不仅会损害个人名誉,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判处终身监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