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记者眼中的胡伯伯
(Baonghean.vn)——在外国记者眼中,胡志明主席体现了共产主义者最崇高的品德。他不仅是一位国际记者,更是越南革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
![]() |
胡伯伯在印度领袖圣雄甘地的墓旁栽种了一棵榕树。图片库 |
苏联记者眼中的胡伯伯
1923年6月,胡志明主席首次踏上列宁的国土。1923年10月,他作为法国共产党代表,出席了由共产国际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召开的农民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大会上,他被选为由11名委员组成的农民国际主席团成员。
此事发生后,《小火》杂志记者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1891-1938)受编辑部委托采访胡志明主席。采访成果是《探望共产国际战士——阮爱国》一文,发表于1923年12月23日出版的《小火》杂志第39期。(1)。
《小火焰》杂志于1923年在苏联创刊,总部设在莫斯科。这本周刊专门刊登关于独特人物或公众感兴趣的人物的文章。记者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除了是一名记者外,还是苏联著名的作家和诗人。
![]() |
《探望共产国际战士阮爱国》一文刊登于1923年12月23日出版的《小火》杂志第39期。图:历史文献 |
《小火焰》杂志记者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对胡志明主席印象深刻。他提炼出这些感受,并写成文章:“阮爱国是目前莫斯科唯一的安南人……他是一位身材瘦削、身手矫健的年轻人,身穿针织衫……阮爱国……浑身散发着一种非常彬彬有礼、细腻的气质。从阮爱国身上散发出一种文化,不是欧洲文化,而是未来的文化……透过阮爱国高贵的气质和热情洋溢的声音,我们仿佛听到了明天的声音,看到了世界友谊的浩瀚寂静。”
![]() |
俄罗斯莫斯科胡志明广场和纪念碑位于德米特里·乌里扬诺夫街与“十月革命六十周年”街的交叉口。 |
“从阮爱国身上散发出一种文化,不是欧洲文化,但也许是一种未来的文化……通过阮爱国高尚的风度,在阮爱国温暖的声音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明天,看到了世界友谊的巨大沉默。”
法国媒体眼中的胡伯伯
越南独立后不久,1946年6月18日出版的周报《白天巴黎》刊登了一篇关于胡志明主席简朴生活的文章。文章写道:“他极其简朴的生活”是他最显著的品质。文章列举了许多例子来佐证这一说法。例如,胡志明主席一年四季只穿一套卡其色西装,拒绝换上正式服装,因为他认为,许多越南人在寒冷的冬天仍然没有衣服穿。平日里,胡志明主席在北宫用餐时,会与所有人坐在一起,从大臣到仆人。
正因为他的朴实,用餐总是温馨愉快,营造出一种家庭氛围。胡志明主席的朴实也体现在他的演讲和文章中。他从不显得博学多识。相反,他只用简单的句子,即使是一个淳朴的乡下人也能立刻理解。
法国历史学家阿兰·鲁西奥谈及对胡志明主席的感情时表示:“这并非像崇拜一位高不可攀的神明或圣人。我对胡伯伯的敬仰和钦佩,如同孩子对挚爱的父亲,见证着他的一生和事业,他成为我的灵感源泉。” 阿兰·鲁西奥先生也曾是法国共产党旗下报纸《人道报》(L'Humanité)的记者。
印度媒体眼中的胡伯伯
1958年2月,胡志明主席访问越南时,印度等国的报纸刊登了《胡伯伯的草鞋》的故事,讲述了胡志明主席的朴实性格。
抵达新德里后,胡志明主席参观了印度伟大领袖圣雄甘地纪念馆。当他脱下凉鞋走进纪念馆时,数百名印度和外国记者纷纷弯腰触摸凉鞋带,轮流从各个角度拍照,并记录下他所穿凉鞋的点点滴滴。当得知“胡伯伯凉鞋”是用一辆法国殖民军车的轮胎制成的,这辆军车于1947年在越北遭到我军伏击时,他们对他朴实无华的品格表示钦佩。
当他们得知胡志明主席在游行、走访群众、接见国内外宾客时,经常穿着这双凉鞋时,他们更加钦佩不已。
![]() |
1958年12月,胡志明主席见证了金日成总理与范文同总理签署《朝越联合宣言》。他当时穿着“胡伯伯草鞋”,穿着卡其布服装。历史照片 |
两名日本记者眼中的胡伯伯
1969年9月5日,《赤畑报》(日本共产党中央机关报)刊登记者原田聪美和米原至两位记者的文章中,也提到了胡志明主席的朴素:“1964年我们访问越南时,胡志明主席对我们说:‘同志们,欢迎随时到我家来。’这是一栋木结构高脚屋,简陋狭小,就像东京基层工人和公务员的住所一样。楼梯上有一口钟,来访者需提前敲钟。这口钟是胡志明主席亲手制作的,他给我们看,说:‘同志们,真方便!’”
胡志明主席的衣着与越南农民的衣着相似。他似乎除了这些就没别的了。他穿着一双凉鞋,没有袜子。那是用汽车轮胎剪下来的橡胶凉鞋。这种凉鞋是他在抗击法国殖民者时翻山越岭、趟过溪流时穿的。如今,它已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胡伯伯凉鞋”。
令人惊奇的是,当他在白雪皑皑的莫斯科出席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时,仍然穿着这样的衣服,仍然穿着得体的橡胶凉鞋,走进克里姆林宫,完全像一个淳朴的越南农民……以上这些事让我真正理解了胡志明主席为何受到南北两省3000多万越南人民的无限尊敬、信任和爱戴。
美国媒体眼中的胡伯伯
其他美国报纸也提及了奠边府大捷(1954年5月7日),并将其与胡志明主席联系起来。美国《纽约时报》在1954年5月9日刊文评论道:“今天,亚洲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名字能与老一辈共产党员和民族主义者胡志明相比。”
![]() |
1954年11月22日,胡伯伯的照片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这张照片是在越南赢得奠边府大捷后发表的。 |
1954年11月22日,美国《时代》杂志以封面刊登了胡志明主席的肖像,并用五个版面介绍了他的生平事迹,以及越南在奠边府战役中战胜法国军队的壮举。该杂志强调:“随着这场胜利,胡志明在亚洲的威望达到了新的顶峰。许多国家的民族主义者……都为亚洲军队击败他们昔日的欧洲‘上司’而感到自豪。”
1967年,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会见胡志明主席后写道:“他生活简朴,住在河内旧总督府后面的一间小而简朴的附属建筑里,与客人喝茶时非常有礼貌,给女客人送玫瑰花,给男客人讲一个幽默的笑话。”
美国记者戴维·哈伯斯塔姆在其关于胡志明主席的著作中也高度赞扬了他的朴素,该书由麦格劳-希尔出版社于1971年在纽约出版。作者写道,胡志明是一位彬彬有礼、谦逊有礼、言辞温和的越南人,不计较身份地位,总是穿着最朴素的服装。然而,他的风格却因缺乏权力礼仪、不着装、不时尚而遭到西方权威的嘲笑。直到有一天,他们幡然醒悟,意识到正是这种朴素,这种对朴素的崇尚,这种融入民众的能力,才是他在革命道路上取得成功的基础。
媒体眼中的胡伯伯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报纸《红色权利》高度赞扬胡志明主席纯洁高尚的国际精神,1969年9月9日刊登了一篇关于胡志明主席历史性遗嘱的文章,强调:“胡伯伯和他的遗嘱属于全世界所有共产主义、工人运动和革命运动。他被列为生命和事业走出祖国疆界的伟人之一。”
(1)《胡志明全集》第一卷,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2011年,第460-4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