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课:火灾坐标上的实况桩
(Baonghean)-抗美救国战争时期,张本(位于杜良县美山乡)是遭受敌军猛烈进攻的关键据点之一。张本的传奇,是青年志愿军的奉献精神的体现,包括十六七岁的少女们,她们每晚都穿着白衬衫,誓要成为指引军车穿过战场的活路标;而张本的“永垂不朽”,则因义安青年志愿军317连N65连13名战士于1968年10月31日英勇牺牲而得以流芳百世。
张本镇位于15A战略公路上,距荣市以西约40公里,距杜良县杜良镇以南10公里。在抗美救国战争时期,张本镇的地位尤为重要,是支援南部战场的交通要道。
张苯胜利纪念碑。
“与甘桥、芳积桥(义安省义禄县)、同禄路口(河静省芹禄县)一样,长盆路口也是美军猛烈轰炸的‘火力坐标’。”义安老战士协会副主席范氏峰女士说道。据义安老战士协会的记录,从1968年6月到10月,长盆路口共遭到美军2692枚炸弹和数百枚火箭弹的袭击。在最严重的日子里,敌军出动数百架飞机轰炸长盆路口,试图切断15A公路的交通。
炮火连天、枪林弹雨之下,数千名志愿青年、战士和一线工人不畏艰险,依然日夜坚守在长盆,高喊“勇敢地活着,守住桥路,英勇地死去,坚定地活着!”“心脏可以停止跳动,道路不能被阻挡!”的口号。防空部队、第四军区工程兵部队和乂安省志愿青年团第317连等200多名官兵在此牺牲受伤,仅美山乡(杜良)就有41人伤亡。值得一提的是,1968年10月31日凌晨,即停火生效前一天,敌军对长盆的炮击造成13名志愿青年牺牲。
“长盆志愿青年军的使命是:清理道路,保障15A国道的交通;在车辆遭敌袭击时进行救援、卸载武器和物资;排除地雷,在长盆及周边地区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防空执勤!”原志愿青年军官兵潘氏明(安城县)说。在长盆“火力坐标”战斗的日子里,317连是志愿青年军中吃苦最苦、战斗力最强、人员损失最大的部队。在齐伦坡地(13名志愿青年军官兵牺牲)抢救起火军车的任务中,以政委廉女士(义安省义禄县义泰乡)为首的5名志愿青年军官兵英勇牺牲。 2008年,义安省65队317连14名青年志愿者(包括13名牺牲的兄弟姐妹和1968年10月31日轰炸中唯一幸存的战士)荣获人民武装力量英雄称号。
那些在传说中的“火线”上经历生死考验的十六、二十岁女孩,谁还活着?谁又死了?长本镇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前往安城都良县寻找目击证人。
我从美山(Do Luong)出发,穿过长海峡,来到安城县,找到了黎氏香女士。她曾是317连的青年志愿者。年近七十的她,无夫无妻,在唐城的鸭场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如今独自一人住在一所感恩之家。每当提起张本和她的战友们,她都会热泪盈眶。
“我17岁那年,写申请加入青年志愿军,被拒了。我直接去了委员会,见到了公社青年联合会书记黄廷雅先生,问他原因。雅先生断然拒绝了我:你还是个孩子,年纪还小,回家读书吧!”香太太说,那时候,每次看到蓝衬衫、软帽,她就“肚子像着火了一样”。村外巷口,鼓声震天,“三备”运动和参军的号召,让村姑辗转反侧,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战争年代,我曾在剑桥、芳积桥(宜禄县)和溪潭(新岐县)等关键地点待过,但没有哪个地方像张本县那样惨烈。有些夜晚,炸弹和子弹震得地面摇晃,但青年志愿者们却毫发无损。我们穿着白衬衫,像活路标一样站在那里,引导着车辆前进。”前青年志愿者黎氏香(安城县)回忆道。 |
“太开心了!朋友们都走了,我坐不住了!”前青年志愿者黎氏香说。17岁时,她和队友们“左冲右突”,在炮火纷飞的热点地区:溪潭(新岐)、黄梅桥(琼禄)以及最后的停留地长盆(义安省杜良)。在这里,黎氏香和317连的战士们冒着炮火和枪林弹雨,日夜坚守在15A公路上,开辟通往前线的道路。1968年10月31日凌晨,女青年志愿者黎氏香和另外两名队友第一个发现并救下了小队长陈氏统——那场残酷的轰炸中唯一的幸存者。

阮氏缅夫人和她的女儿——阮氏怀烈士的遗像。
我回到大富(兴安县兴安乡)大坂村,敲开了阮氏敏(Nguyen Thi Mien)女士(在长盆战役中牺牲的十三名志愿青年之一阮氏慧(Nguyen Thi Hoai)女士的母亲)的门。今年近百岁的阮氏敏女士仍然清晰地记得女儿的模样:“我十六岁的时候,慧就主动要求加入志愿青年。我告诉她,她还小,等她毕业了就去。她说:‘妈妈,我要上战场,这样我就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了!’”1967年,阮氏慧收拾行囊,跟随志愿军来到长盆。
“在长盆的女兵中,阮氏怀年纪最小,姐姐们对她照顾得最周到。她身材娇小,脸蛋圆圆的,行动敏捷。很多个夜晚,我们姐妹俩不顾狂风暴雨,穿着白衬衫,站在路边,充当着引导车辆通过长盆的活路标!”原青年志愿军317连阮氏明说。在长盆要塞待了近一年,回到家后,突然收到“阮氏怀被征召到林江领取米,被洪水冲走失踪”的消息。阮庆女士坐不住了,从兴原出发,步行数十公里来到长盆寻找女儿。
那也是阮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战场上见到女儿。“在长盆打了两年仗,怀只回来过一次,就永远地离开了!”阮氏勉抚摸着女儿的照片。这位十六岁的青年志愿军女兵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如今已褪色,粘在一块破碎的镜子上,依偎在母亲的手心里;那张温柔的脸上,挂着一丝淡淡的微笑。
从1967年初到1968年10月,张本部队里炮火声、枪声此起彼伏。“敌人轰炸时,志愿青年们就躲起来。轰鸣声一停,我们就冲上公路,抢救被烧毁的车辆,救护伤员,把武器藏匿在山沟里。晚上,我们连饭都没来得及吃,一听到锣声就冲到炮火现场当标志!”前志愿青年C317潘氏草(安城县唐城乡)回忆道。十六七岁的姑娘们身着白衬衫,戴着软帽,在黑暗中化身为活标志,指引着车队穿越森林,这幅景象让战士们赞叹不已。
“在长盆炮火坐标处,敌机频繁变换轰炸时间和战术,试图瘫痪、切断15A公路的交通!”拆弹队队长阮心昆(安城县莲城公社)回忆道。成千上万枚各式炸弹落下,长盆至基伦坡的道路被毁,岩石和泥土散落一地。在炮火和枪林弹雨的袭击下,317青年志愿连的男女青年依然坚定地坚守在战场上。漫漫长夜里,值班军官陈文合的笛声回荡,夹杂着来自美山小村的邓女士悠扬纯真的歌声……
2012年10月27日,为纪念张本战役胜利44周年,义安省人民委员会配合交通部启动15A号公路扩建改造工程;启动张本战役遗址剩余项目建设。
光龙